益阳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3-01-01 10:35 作者:市农业局 来源:益阳门户网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益阳市“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12月)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是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的关键时期,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根据《湖南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和《益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克服特大冰雪灾害等极端气候、市场竞争加剧及金融危机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开创了我市农业工作新局面,促进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均达到或超过预期,我市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农牧渔业总产值从“十五”末的115亿元增加到230.01亿元,年均增长14.87%。主要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39.67万吨,比“十五”末增长18.5%,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增收,优质稻率、粮食加工率和规模生产水平均居全省第一。棉花、蔬菜、油料、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增长,2010年,产量分别达到5.85万吨、286.9万吨、20.19万吨、6.2万吨和35.68万吨,比“十五”末分别增长73.4%、439.5%、78.6%、526.3%和96.6%,安化黑茶以中国十大名茶身份进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肉类总产量38.6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7.05万吨,年均增长4.2%和6.9%,增幅居全省首位。

“十一五”主要农产品总量变化图       (单位:万吨)

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稳定发展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种养业产值之比由54.6:45.4调整为49.3:50.7,种、养业各占半壁江山。大力扶持优质粮食、油菜、蔬菜、茶叶、棉花、生猪和名优水产等10大优势农产品生产,优势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比“十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大宗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程度提高。全市20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13869户,种粮大户流转稻田面积63.2万亩,占全市稻田面积的23.3%;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1.55万户,5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年的0.35:1上升到2010年的1:1.16。

农牧渔业产值对比图

2005年农牧渔业总产值115亿元         2010年农牧渔总产值230亿元

3、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提升行动,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十一五”期末,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6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6家,市级龙头企业231家,比“十五”末分别增加1家、15家和164家。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达245.5亿元,比2005年增加205.5亿元,年均增长43.75%。年加工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0家,超5亿元企业2家,规模企业加工产值占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的8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25%,提高15个百分点。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827个,比“十五”末增加560个。着力打造精品名牌,克明面业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大通湖大闸蟹、益华水产、顺祥水产、阿香果品、辣妹子食品、口口香米业、白沙溪千两茶、湘益茯砖茶等4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

4、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实施良种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绿色植保工程,大力开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健康养殖和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十一五”期末,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比“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猪、禽、牛、羊良种覆盖率分别由“十五”末的84.5%、79%、30.2%和49.6%提高到95%、90%、40%和60%;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75%,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667.9万亩,每亩节本增效73.1元以上。大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市完成全程承包面积94.97万亩,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低于1.5%。实施“阳光工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培训农民13万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提高10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5、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大力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亿元,带动农民投入9.6亿元。“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12.5万千瓦,年均增长6.2%,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7.2%,比“十五”末提高12.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农机工业产值11.5亿元,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1453个,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21.5亿元。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确保了农机生产安全。

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加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认证,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一五”期间,全市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5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13个;建立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1个,示范面积125万亩;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58个;优势农产品生产面积全部实行产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419个,比“十五”末增加278个;大米、蔬菜、茶叶、生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

7、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17元,比“十五”末增加2652元,年均增长13.63%。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外出务工收入持续增长,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工资性收入提高到2289元,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0.75%,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2916元,占农民总收入的51.91%。

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图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发展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也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时期,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期,益阳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同时,“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任务十分繁重,益阳农业发展又面临诸多挑战。

(一)重大机遇

1、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农业为其提供优质原料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越需要拓展农村市场;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化、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更加重要;农产品价格几乎是整个物价的“晴雨表”,农业对稳定物价的影响举足轻重,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2、政策支持更加有力。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标准将逐步提高,农产品保护收购和贮备机制将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将逐步改善,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3、发展基础更加牢固。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将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能力将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逐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体系将更加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将逐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将得到合理保护,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牢固。

4、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型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益阳对接“长株潭”城市群,为我市农业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先后出台了加快粮食、生猪、蔬菜、茶叶、水产和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定和意见,为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挑战

1、发展机制不适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尚不具备城乡对接条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农业投入缺口仍然较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不够,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制约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快速扩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2、产业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家庭经营比较明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不少,但加工水平较低,带动能力不强,传统型的初级加工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

3、服务体系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能力较弱,大多数农户的生产缺乏组织引导,缺乏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4、物质装备条件差。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薄弱,存在的稳患较多;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5、自主发展能力弱。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民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大多数农民缺乏一技之长,创业意识不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加,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三、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绿色益阳方略,加快构建具有益阳特色的现代农业。以优化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攻,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抓手,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确保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二)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按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实施六大战略,推动六个转变。

1、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联动发展转变。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主体,以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为两翼,推进农业产业由单一型扁平化向复合型立体化升级。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为纽带,大力推行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龙头实力,重点突破加工环节,努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强产销对接,加快市场升级,鼓励发展物流配送、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提高流通服务水平;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创新农业经营业态,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构建战略产业与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实施主体提升战略,推动经营方式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组织化、专业化转变。顺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坚持转移和引入并举,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新型主体发育,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产业延伸、品牌嫁接等途径投资开发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资本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支撑。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优化土地要素配置,促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努力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示范平台、种子种苗生产基地、产业带动载体,增强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化、循环化转变。按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要求,从转变资源利用、生产方式入手,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农牧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改良生态环境、培肥耕地地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低碳绿色农业理念,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农牧结合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和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等,大力推广高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严格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制度。加强农业湿地保护。

4、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注重把优质良种培育、优良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藏保鲜等技术开发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重点,依托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院企紧密合作机制,加强联合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良种和集成配套技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示范体系。围绕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探索建立“以产业为主线、以产品为单元的首席专家负责制”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重点实施良种工程,依托我市科技优势,加快选育一批粮油、蔬菜、花卉、林果、畜禽、水产等优良新品种,加快发展种业。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整合科技力量,组织攻关一批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等重大技术,突破一批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能等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适应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新机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广设施栽培、生态健康养殖等新技术,加快推广高效种养新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积极转变部门职能,不断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切实顺应农民的新要求、主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努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5、实施服务支撑战略,推动农业服务从单纯依靠政府公共服务向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转变。注重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两手抓,加快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全方位、系列化、专业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支撑。重点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在全市建设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功能的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强化农业专业化服务,支持发展种子种苗服务、统防统治植保服务、动物防疫服务、农机作业服务等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水平;强化供销服务,大力发展为农综合服务社,加快建设放心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主力军作用,以信用担保和政策性保险为主要内容,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以“农信通”服务为平台,及时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需求信息和市场价格信息服务。

6、实施强基固本战略,推动生产方式从传统作业模式向机械化、设施化转变。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强县乡河道疏浚、灌区改造、山丘区水源工程、圩区治理、小型泵站改造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加快研发新型适用农业机械,重点突破高效设施农业机械。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形势,积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农机作业服务。鼓励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标准菜园、果园、茶园建设。

(三)主要目标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益阳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现有发展基础和条件,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主要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到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70万吨,年均增长2.41 %;棉花总产量8.4万吨,年均增长7.50%;油料总产量30万吨,年均增长8.24%;蔬菜总产量600万吨,年均增长16.10%;茶叶总产量10万吨,年均增长14.90%;肉类总产量55万吨,年均增长7.30%;禽蛋总产量20万吨,年均增长15.80%;水产品总产量35万吨,年均增长5.33%。

2、农业整体效益不断提升。到2015年,力争实现农牧渔业总产值350亿元(其中养殖业195亿元,种植业155亿元),年均增长8.6%,增加值21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3、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全市种植业与养殖业产值比调整为45:55,养殖业调高5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产值比调整为40:60,经济作物调高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过3:1。

4、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总值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实现增加值26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000个,覆盖60%以上农户。

5、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提高10个百分点。

6、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提高3个百分点;生猪良种覆盖率98%,提高3个百分点;水产品良种覆盖率80%,提高5个百分点。

7、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到“十二五”未,蔬菜、大米、水果、茶叶农残超标率控制在4%和三个2%以内,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在0.5%以内,水产品药物残留检出率控制在2%以内。“三品一标”认证总数突破600个。

8、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到2015年,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500万千瓦,年均增长3.9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以上,提高8个百分点。

9、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打造规模以上休闲农庄600个,实现休闲农业产值10亿元。

10、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到“十二五”未,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100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递增(%)

粮食产量(万吨)

棉花产量(万吨)

油料产量(万吨)

蔬菜产量(万吨)

茶叶产量(万吨)

肉类产量(万吨)

禽蛋产量(万吨)

水产品产量(万吨)

239.67

5.85

20.19

286.9

6.2

38.67

9.59

27.05

270

8.4

30

600

10

55

20

35

2.41

7.50

8.24

16.10

14.9

7.30

15.83

5.33

农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

种植业与养殖业产值比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

230

45:55

49.3:50.7

1:1.16

350

40:60

45:55

3:1

8.76

--

--

--

科技贡献率(%)

农机总动力(千瓦)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生猪良种覆盖率(%)

水产品良种覆盖率(%)

55

412.54

57.2

95

95

75

65

500

65

98

98

80

[10]

3.92

7.8

[3]

[3]

[5]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

蔬菜农残检出率(%)

大米、水果、茶叶、水产品农残检出率(%)

瘦肉精检出率(%)

“三品一标”认证

5

6

2

1

419

4

4

2

0.5

600

[-1]

[-2]

[0]

[-0.5]

[181]

培训农民数量(万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3

5430

20

9570

[7]

12

注: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四)重点产业

根据市场需求,按照突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原则,优先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比较优势明显的粮食、蔬菜、生猪、水产品、茶叶、油料、棉花等7大产业;鼓励发展资源优势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草食动物、家禽、水果、花卉、药材等5大产业;适度发展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苎麻、甘蔗、烟草等3大产业。

1、粮食: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15万亩,其中水稻生产面积555万亩,双季稻面积稳定在505万亩,发展优质旱粮生产面积60万亩,力争水稻单产增加30公斤,粮食总产270万吨。优质稻发展到45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3%,其中高档优质稻面积160万亩,占中晚稻生产面积的50%,提高30个百分点。按照粮食产能工程建设规划,重点扶持赫山、资阳、沅江、南县、桃江、安化、大通湖7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建设,建成50万亩高标准绿色水稻原料生产基地。大力推进粮食规模生产经营,支持种粮大户发展,到2015年,全市30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2万户,流转面积120万亩,分别增长44.2%和90.2%。粮食规模生产水平达44%。重点抓好兰溪粮食加工园、口口香米业60万吨精选大米等项目建设,实现粮食加工总产值264亿元,增加值66亿元。

2、蔬菜:到2015年,全市力争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260万亩,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产量突破600万吨,增长112.7%。突出抓好6万亩城镇蔬菜基地;7个1000亩以上蔬菜标准园;10个5万亩以上特色蔬菜基地;1个辐射面广、功能较全的蔬菜物流园;200万平方米设施大棚蔬菜;培育10个蔬菜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好南县10万亩榨菜、韭菜生产基地;大通湖区6万亩南瓜、辣椒生产基地;沅江6万亩大蒜、芥菜生产基地;赫山5万亩豆角、萝卜和1000万菌棒香菇生产基地;资阳8万亩马铃薯、丝瓜生产基地;桃江5万亩黄瓜、辣椒生产基地;安化10万亩野生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抓好辣妹子食品、世林食品、乡里香土菜、湖南乡土农业、益阳丰莲农场等蔬菜加工项目建设,实现蔬菜加工总产值55亿元,增加值10.5亿元。

3、生猪:到2015年,全市年出栏生猪650万头,年均增长6.7%;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比重提高到60%以上。重点打造赫山、桃江、安化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养殖大县,全市建设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75%。重点抓好颐丰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肉制品4万吨和三星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肉制品1.5万吨等项目建设,实现肉类加工产值55亿元,增加值10亿元。

4、水产:到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82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5万吨,分别增长6.2%和29.3 %,其中名优水产品产量21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0%。重点建设好南县1万亩商品龟鳖;大通湖区、沅江、资阳区、赫山区16万亩河蟹;沅江、资阳3万亩鳜鱼;南县、沅江1万亩乌鳢;安化、沅江2万口斑点叉尾鱼回网箱养殖;大通湖、南县、沅江、赫山10万亩珍珠养殖等6大特色渔业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益华水产7.5万吨水产品深加工系列项目,顺祥水产2万吨鱼虾、熟食罐头加工项目,洞庭渔郎1万吨鱼品加工项目、广益水产3万吨水产品加工项目等建设,实现水产加工总产值58亿元,增加值18亿元。

5、茶叶:到2015年,全市新扩生态良种茶园10万亩,茶园面积发展到35万亩,增长40%;茶叶生产加工总产量达10万吨,增长100%。重点建设好安化库区、资江两岸生态环境好,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32个乡(镇)茶叶产业带,每个乡镇建立1万亩高标准优质茶园基地,其中安化、桃江建立5万亩绿色、有机茶生产基地。重点抓好益阳茶厂、白沙溪茶厂等8家茶叶加工项目和东部新区珍眉茶产业园建设,实现茶叶加工综合产值55亿元,增加值11亿元。

6、油料:到2015年,全市油料播种面积230万亩,总产量30万吨,分别增长23.00%和48.59%。其中油菜播种面积达到220万亩,油菜籽总产量28万吨。重点扶持南县、沅江、安化、桃江、大通湖区6个优势产业区建设。大力推广稻—稻—油发展模式,发展“双低”杂交油菜,建成绿色“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40万亩。适当发展花生、芝麻等优良品种,发展面积10万亩。重点抓好益阳金浩油中王年产8万吨高档植物油等项目建设,实现植物油加工总产值75亿元,增加值22.4亿元。

7、棉花:到2015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发展到80万亩,总产量8.4万吨,分别增长33.3%和43.6%。重点建设好南县、沅江市、大通湖区18个乡镇5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基地。重点抓好天恩棉业、汇华纺织、德盛纺织、明星麻业、瑞亚高科等企业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实现棉麻纺织加工总产值34亿元,增加值10亿元。

8、草食动物:2015年,全市出栏肉牛20万头、肉羊60万只,分别增长33.3%和50%。重点建设好安化、桃江、沅江、南县27个乡镇无公害商品肉牛肉羊生产基地,生产肉牛12万头、肉羊40万只,占全市肉牛、肉羊产量的60%和67%。

9、家禽:到2015年,全市出笼家禽4000万羽,增长60%,存笼蛋鸭1200万羽,增长100%。禽蛋产量20万吨,增长108.55%。重点建设好赫山、资阳、桃江、安化20个乡镇无公害蛋鸡生产基地,年产蛋达15万吨;赫山、资阳、沅江、南县25个乡镇无公害蛋鸭生产基地,常年存笼蛋鸭800万羽;在沅江、南县等25个乡镇建成无公害滨湖麻鸭生产基地,年出笼麻鸭1000万羽。重点抓好洞庭蛋业、宇松农贸、青松皮蛋等蛋品加工项目建设,实现禽蛋加工总产值15亿元,增加值3亿元。

10、水果:到2015年,全市水果面积稳定在41万亩,总产量50万吨,增长40.13%。其中柑桔面积15万亩,在“十一五”期末的基础上调减5万亩。进一步提升安化无病毒柑桔种苗繁育水平,提质改良10万亩老桔园。重点建设好安化柘溪库区、沅江赤山岛两大有机柑桔基地,全市创建6个1000亩标准桔园。大力发展时鲜、高效应市水果,小水果面积发展到26万亩,全市创建500亩以上梨、桃、李、葡萄、石榴、枇杷、红枣等标准果园各1个。重点抓好嘉美果汁10万吨、辣妹子食品3万吨、阿香果品2万吨等果汁类和柑桔罐头加工项目建设,实现果品(槟榔、葛)加工总产值75亿元,增加值13.5亿元。

11、花卉:到2015年,全市花卉苗木面积达4万亩,产值突破6亿元,分别增长17.6%和71.4%。重点打造好赫山、资阳、沅江百里花卉苗木产业带。

12、中药材:到201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2万亩,实现产值7亿元,分别增加14万亩和5亿元以上。重点建设好安化15万亩厚朴、杜仲、木瓜、黄姜、百合无公害生产基地,桃江5万亩玉竹荪、葛、吊瓜无公害生产基地。

(五)项目建设

紧紧抓住国家农业产业投资重点,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切实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申报工作,争取项目支持,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七大类重大农业项目79个,项目总投资达140.6亿元。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100万亩优质高产油菜生产基地建设;50万亩高标准棉田建设;15万亩优质苎麻基地建设;15万亩生态良种茶园基地建设;3个万亩无公害专业蔬菜基地和4个2000亩标准蔬菜园建设;25万亩名特水产养殖基地建设;800个1000头以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等12个重大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34亿元。

2、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着重创建赫山区高产优质水稻现代农业示范区、大通湖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桃江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资阳区农业机械产业园等5个重大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5.5亿元。

3、农产品物流市场建设项目。着重抓好东部新区农产品物流中心、中心城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国黑茶文化城、中心城区农资批发专业市场、广益水产物流配送中心等5个重大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3亿元。

4、循环农业建设项目。重点抓好农村乡村清洁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环洞庭湖农业湿地保护、秸秆回收与综合利用、大型养殖场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等5个重大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4亿元。

5、农业体系建设项目。重点抓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站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等5个重大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2亿元。

6、农产品加工业建设项目。重点抓好食品加工业、棉麻纺织业、林纸板材业等41个重大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55.2亿元。

7、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建设项目。重点抓好林芳生态旅游村、益阳塘湾湖绿色休闲农业旅游、益阳市湖乡情乐园、南洞庭湿地生态旅游、沅江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桃花江农业休闲生态园等6个重大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6.7亿元。

四、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围绕强化农业支撑体系,大力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抓好七大推进行动:

(一)农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行动

1、优化农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加快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更新推广步伐,进一步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扩大优质稻和高档优质稻生产,提高单产水平;大力发展园艺经济作物,加强品种改良,提升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以草食性、节粮型为主的畜牧业,稳定生猪和禽蛋生产,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积极发展水产业,增加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培育适宜大规模养殖、加工、出口的重点品种。

2、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重点抓好粮、棉、油、茶、蔬、果、花、中药材、生猪、家禽、牛羊、水产等12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建成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标准化程度高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优势产区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品牌化营销、集约化管理、基地化经营的高标准、高水平、具有引领作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3、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持一手抓农业生产发展,一手抓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加快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化思维,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推进原料型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构筑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以农业产业化为统筹的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鼓励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业,形成大产业、大流通。充分利用我市花乡、茶乡、渔乡、竹乡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景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农村新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

(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全面落实税收优惠、金融、人才、用地、信息等扶持政策,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资源重组、资本聚集、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航母”。以克明面业、口口香、粒粒晶、金浩油中王、天安油脂、益华水产、顺祥水产、颐丰食品、三星食品、洞庭蛋业、辣妹子、世林食品、益阳茶厂、白沙溪茶厂、瑞亚高科、明星麻业、天恩棉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着重在粮油、肉食、禽蛋、水产、果蔬、茶叶、棉麻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组建企业集团。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40家,年产值过30亿的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6-8家,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值1000亿元,其中规模企业产值700亿元。打造克明面业、益华水产等3~5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市。

2、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完善品牌创建激励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强化产品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建设,鼓励争创名优品牌,加大品牌宣传与推介力度,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效益。实行黑茶文化节和水产品博览会等优势农产品节会推介活动开展常态化。到“十二五”末,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5个以上,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25个以上。

3、创新农业产业化联结机制。立足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内容广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企双赢。到“十二五”末,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600万亩,培育扶持1000个规范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农户达到60%以上。

(三)农业科技创新推进行动

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农业科研场所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机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高效栽培、健康养殖、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自主开发品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有效机制。

2、加强种子种苗体系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大新品种的引进、选育、试验、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建设好13大优势产业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大幅度提高种子种苗生产能力;建设好市本级、大通湖区、沅江市省级水产良种场,到2015年,每个场年生产水产苗种5-8亿尾;新建扣蟹培育基地2个,年产扣蟹30万公斤;建立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生产场-授精站”畜禽繁育体系,不断提高供种能力,重点建设好市农科所湖南“湘益猪”原种场,全市新建种猪扩繁场4个,制种场20个,种公猪站30个;建设好市农科所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和优质稻选育中心,年承试新品种能力达200个以上,安化(玉米)、南县(油菜)、大通湖(棉花)新品种省级区试站,每个区试站年承试新品种能力达50个以上,同时,建设好国家级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年展示面积2000亩以上,建设好南县(棉花)、沅江(油菜)、安化(玉米)、桃江(超级稻)等省级新品种展示基地,每个基地年展示面积500亩以上。加强种子种苗管理,建设好市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区县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室,提高种子质量,加强种子种苗执法管理,确保用种安全。落实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确保优质常规稻种子20万公斤以上,杂交稻种子2万公斤以上。积极推进种子体制改革,大力扶持种子种苗龙头企业发展,做大做强种业经济。到“十二五”末,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1-2家。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方式,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规模种养场(户)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传播媒介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力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全面开展标准果园、菜园、茶园创建;全力推广应用农牧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业模式,提高土地产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大宗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4、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着重抓好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两个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使其有明确的工作职能、规范的运行机制、优良的队伍素质、必要的工作条件、稳定的经费保障,使其成为连接广大农民的纽带,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点、宣传点、服务点。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为抓手,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到“十二五”末,全市培养科技示范户5万户,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四)农业产能建设推进行动

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成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增强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步伐,通过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等多途径提升地力,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田间综合设施配套、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总要求,加快精养池塘的改造升级。到“十二五”末,全市改造中低产农田50万亩,建设高标准精养池塘20万亩。

2、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强化耕地质量管理,严格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实现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到“十二五”末,所有农作物种植面积全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推广100万亩绿肥,400万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

3、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突出抓好农作物、畜禽水产苗种等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强化动植物检疫,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和外来生物的安全管理,严格控制水域捕捞强度,继续实施禁渔制度,加大人工放流力度,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建设好白沙长河、天心湖、万子湖等三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集约型生态养殖,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加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力度,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到2015年,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节种2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处理率7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面积300万亩。

4、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使用大中型、环保型、高效节能型农业机械,不断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全面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加大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力度,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加快棉麻、蔬菜、油菜、畜牧、渔业等种养机械化的使用,加大种子处理、谷物烘干、植保、农业工程等各环节机械化的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水平。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形势,积极扶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大力推进“农机安全村”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到2015年,全市扶持培育规范化农机合作组织1600个,农机经营服务性年收入达30亿元,新修机耕道1万公里,建成“平安农机”示范县4个、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300个、示范户3000户。依托我市小型动力与耕作机械制造优势,在加资阳区工业园建立一个集农机制造、产品展销、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公共服务于一体,新型工业与现代农业相互促进的综合农机产业园,推进进我市农机产业化进程。“十二五”末,实现农机工业产值30亿元。

(五)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推进行动

1、全面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建立更加完善的动物疫病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疫苗冷链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体系、兽医工作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按照健全机构、完善网络、稳定队伍的要求,建立健全市、县、乡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疫情监测四位一体工作机构,健全村级防疫网络,建设区域性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规范无害化处理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流行。

2、强化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能力建设。加大植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加强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重大病虫害发生区域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区域站网络,突出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按照“政府支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自愿互利、遁序渐进”的原则,培育扶持发展比较完善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全承包服务面积覆盖全市50%的耕地面积,主要作物、重点地区、重大病虫统防统治力争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重点在城镇蔬菜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有机稻、生态稻基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强化农药与药械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用药指导,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科学用药。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进行动

1、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基本建成生产、加工、销售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程序和质量标准体系。“十二五”期间,制(修)订各类农业标准、地方生产技术操作规程50项。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每年建设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到2015年,全市建立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00个,示范面积250万亩;建立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0个,出栏生猪250万头以上;建立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20个,示范面积30万亩。

2、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按照“市、县、乡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检测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加快市、县检验检测中心,乡镇检测站,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生产企业和基地检测点建设,构建紧密配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

3、加强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到2015年,全市“三品”认证总数达600个以上,其中绿色食品200个,有机食品5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有较大的突破,认证产品达到上市农产品生产规模的80%以上。

4、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积极开展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例行监测扩大到年1000批次,监督抽查扩大到年500批次,以蔬菜、大米、水果、茶叶、生猪、水产品为重点,稳步推进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80%的农产品实行标识化流通,大宗农产品基本实现基地与市场的产销对接。建立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和追溯制度。建立健全监管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监管工作机制。

(七)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行动

1、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在市中心城区及各区县(市)重点城镇建设一批辐射范围广、功能齐全的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重点打造好茶叶市场、兰溪米市及南县棉花、大通湖水产、湘北蔬菜等现代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服务领域,形成大产业,大物流体系。

2、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为基础,建立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流通网络,逐步建立产销对接,国内与国际市场一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鼓励规模较大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剥离物流功能,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鼓励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产品营销促销,加快推行直销配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

3、加强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监测。完善市场信息平台建设,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服务三大功能为主体,整合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在稻谷、水果、菜籽、棉花、茶叶、蔬菜、生猪和水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选择一定数量的监测点,开展产销动态监测分析,掌握国内外市场动态,及时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需求信息和市场价格信息服务。

五、保障措施

1、稳定和完善支农政策。继续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和农民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政策不走样,不缩水。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农业保险额度,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立以各级财政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比例。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吸到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自身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构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扩大农村融资渠道,增加农业发展信贷支持。

2、创新农业规模经营体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是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农村改革的第二个飞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市、县、乡三级建立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开展土地流转储备、委托流转、信托流转等服务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全面实行流转管理的合同制和备案制,完善流转登记和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完善农村土地转价自然增长机制,保护农民土地效益,提高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积极性,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种养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科技人员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3、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创新发展思路,引入工业化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导向,密切产销对接;创新农业支撑服务体系,打破行政区划和所有制界限,调动社会一切资源支持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创建农业组织形式,积极扶持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促进农业资源向种养大户、科技能手、专业户集中;创新现代农业模式,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

4、创新农业行政运行机制。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形成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和机制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切实把“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落实到工作部署、财政预算、机构设置、干部配备等各个环节上。各级党政部门要强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牢记工作和服务向“三农”延伸的职责,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形成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大合唱”的工作格局。各级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推进“三农”事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提升干部自身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本领和水平,建设服务型机关,为农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5、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加快构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专业化服务,支持发展种子种苗服务、植保服务、农机服务等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提高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强化供销服务,加快建设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和放心农资经营门店。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和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强化农业保险服务,扩大政策性保险范围,减少种养业风险。强化农业信息服务,以“农信通”和“三电合一”为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6、加强农业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农民遵纪守法和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执法手段、设备进一步完备,执法制度进一步完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积极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行动,加大禁渔和人工放流力度,推进渔业资源养护常态化。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动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农业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生产安全、种子安全、农业自然灾害、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应对处置能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