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2020年度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扶贫专项资金)
发布时间:2021-04-14 21:26 作者: 来源:市扶贫办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益阳市财政局关于开展2020年度部门绩效自评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我办认真组织进行了2020年度项目支出绩效自评工作,自评分100分。现将我办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市本级扶贫专项资金项目为常年性、持续性项目,2020年项目资金预算数4043万元,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主要支出内容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项目绩效目标是完成1.32万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贫困发生率将下降到0%,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二、绩效自评工作开展情况

(一)绩效自评工作目的

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引导,行业部门项目支持为主体,社会多元投入为补充,加大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通过驻村帮扶加强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一是围绕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方便,着力抓好基础条件较差、涉及范围较广的交通要道的改扩建,加快完善区域内路网体系建设;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当地实际,着力培育、扶持1-2个具有一定开发基础和具备市场潜力的产业,力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强群众整体造血功能。三是着力抓好影响较大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优先解决人畜饮水安全。

(二)项目组织情况

根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要求,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六个一批为依托,对纳入当年出列、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及早落实了帮扶项目和措施,确保实现三个落实(落实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人、落实项目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全面完成了2020年减贫任务。

三、综合评价结论

我办项目资金绩效自评得分100份,自评结论优秀。

四、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分析

(一)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

1、第一批扶贫资金安排2500万元(市本级驻村帮扶50个贫困村/50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第二批扶贫资金安排445万元(其中其中赫山区73万元、资阳区42万元、安化县197万元、桃江县44万元、沅江市39万元、南县35万元、大通湖区15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第三批扶贫资金安排150万元(其中:赫山区9万元、资阳区28万元、安化县44万元、桃江县21万元、沅江市15万元、南县23万元、大通湖区5万元、高新区5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其他扶贫专项资金820.34万元(其中:兜底保障资金478万元,社会扶贫网122.34万元,扶贫培训宣传费80万元,市委组织部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培训经费10万元,实用技术培训经费45万元,精准扶贫培训项目85万元)。

(二)总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1.年度减贫任务顺利完成。2020年,全市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是实现1.32万贫困人口脱贫。年底完成1.32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将下降到0%。

2.高位推动抓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牢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市各级各部门聚焦未脱贫人口如期脱贫、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总要求,强化不松劲、不滑坡的战略定力,深入实施十大脱贫攻坚行动,巩固六个一批”“六大建设成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安化县顺利完成国家脱贫攻坚普查,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合格率100%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比例达99.98%。市委书记、市长坚持第一时间研究、部署、督办,经常深入一线专题调研,开展三走访三签字活动,形成四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工作格局。

3.多措并举抓稳岗就业。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成立工作专班,实行日报告、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做到五个优先,及时给予后续帮扶。大力开展劳务协作脱贫,组织劳务输出3.2万人。开通返岗就业直通车”218台,输送5630名农民工返岗复工,发放一次性交通费补贴119.5万元。组织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月”“就业扶贫行动日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促成农村劳动力就业2.18万人。加大培训就业支持力度,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6089人。设置扶贫公益岗位5164个,建成扶贫车间216家,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我市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为11.44万人,省外务工人数为3.65万人,相比去年分别超出0.67万人和1.43万人。涉及禁养的146户贫困户已全部转产转业,发放补偿资金309.83万元。

4.因地制宜抓产业发展。对标省里农业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建设,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做响一县一特优质农产品品牌。认证、鼓励和引导一批扶贫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产业扶贫,认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7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29家,实现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增收。各区县(市)依托地方特色产业优势,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贫困户参与度、受益度稳步提高。全市71880户贫困户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297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全覆盖。规范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确保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应贷尽贷。坚持扶贫小额信贷发放与风险防控两手抓,新增贷款4.5亿元,完成省下达年度报备计划的155%

5.创新模式抓消费扶贫。积极探索国有民营企业齐上、线上线下同步的消费扶贫模式,拓宽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927日,益阳市政府与省邮政公司、省邮储银行签订了投资100亿元的消费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市消费扶贫线下体验馆正式揭牌运营,全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会会员认购份额达1.2亿元。狠抓三专一平台建设,创建消费扶贫线下体验馆13家,开设线上线下专区24个,设置智能专柜2000台。全国首家扶贫832平台产地仓落户我市安化县。404家企业的1215个扶贫产品通过省扶贫办公示,采购金额9.2亿元,受益贫困户48.28万人次。

6.全力以赴抓问题整改。今年以来,开展了5轮脱贫攻坚重点帮扶督查,集中开展了脱贫攻坚百日冲刺,结合中央、省巡视巡察、督查考核、明察暗访和市县自查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从快从速抓好整改。全市共收集、发现问题793个,已全部完成整改。特别是国省考核反馈的1828个共性问题、829个个性问题高质量整改。全面展开脱贫质量回头看,湘扶贫APP后台反馈的26280条问题数据,在脱贫质量再回头看时全部核实佐证和完成整改。制定《益阳市涉贫信访工作规程》,切实提高办结率和满意度。国省交办、市本级受理扶贫信访举报57件,同比去年下降40%,已办结55件。

7.严格对标抓动态帮扶。印发《益阳市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针对所有农村人口,以家庭为单位,提前发现并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全市动态识别脱贫监测人口4371人、边缘人口7441人。按照贫困退出标准、程序和时间节点、工作要求,扎实开展贫困退出工作,高质量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同时,按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要求,开展扶贫对象信息采集、更新和录入;按照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销尽销的要求,开展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识别录入、标注和跟踪监测。全市贫困户自然增加737人、自然减少1473人,新增边缘易致贫人口25人,新增脱贫不稳定人口2人。

8.用心用情抓总结宣传。讲好益阳扶贫故事,加强与央媒、省媒对接,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脱贫攻坚新闻稿件1000余篇。在益阳日报、益阳电视台、益阳在线等媒体开设脱贫攻坚在益阳专栏,天天讲益阳扶贫故事。总结提炼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推荐典型事迹、典型集体、典型个人。加大典型宣传推介力度,安化县原县委常委、副县长陈灿平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狠抓脱贫攻坚文艺创作,编排扶贫扶智花鼓小戏《春风送暖》下乡巡演,桃江县驻村工作队干部朱明星撰写的《一个扶贫队长的日记》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营造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一是政策衔接存在隐患。贫困村的生产条件和发展能力提升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过程,脱贫攻坚结束后,脱离外部帮扶资源,可能出现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二是内生动力存在不足。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高效解决了贫困户的温饱和增收问题。但也导致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产生隔阂、原有社区内部的利益平衡被打破、互助共济的传统受冲击等情况,造成一部分乡村创造性削弱,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三是六个一批”“六大建设后续提升难度大。比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设施、就医就学、养老社保等还没有达到全覆盖,难以满足搬迁群众住得下、能融入、可致富的要求,个别地方出现了贫困户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

(二)改进措施。1.做优做强扶贫产业。一是着力打造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农业企业知名品牌,制定品牌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品牌监管和保护。强化以贫困户增收脱贫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着力解决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二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围绕打造粮食、蔬菜、水果、旅游、茶叶、水产、中药材、竹木等十大产业链,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三是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及优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科技育苗、特色农作物种植、加工高效绿色全产业链。四是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系统培育优势品种,树立中医药健康品牌,形成以玉竹、厚朴、黄精、五加皮、木瓜的五安味,养五藏品牌,打造中医药健康百亿产业。2.拓展稳岗就业渠道。进一步强化转移就业,跟踪落实好稳岗拓岗措施,就地就近就业。进一步加大公益岗位设置力度,优先安排农村居民就地就业。进一步推动就业补贴政策落实落细,加大补贴力度,兑现吸纳就业企业的补贴,规范公益岗位开发管理和岗位待遇。3.强化消费扶贫平台建设。抓好扶贫产品的认定,发挥好扶贫产品的带贫、益贫效应;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和中国社会扶贫网三专一平台建设,不断优化经营品种,确保产品质量,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热潮;打造特色品牌,落实优先采购政策,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完善激励机制,推进消费扶贫工作。4.持续升级农村基础设施。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乡村垃圾处理难题,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积极探索茶旅一体化发展模式,依托安化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党建引领·三员两长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为总抓手,以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重点,建立健全长效化工作机制,强化示范带动、督查考核,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主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格局。5.防范化解扶贫风险。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全力防范产业扶贫失败、已脱贫对象返贫、易地扶贫搬迁稳不住、扶贫工程质量不过硬、扶贫小额贷款还不起、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不到位、涉贫信访舆情等潜在风险,坚持问题清零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攻坚始终健康推进。

 

益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202141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