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伏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工作的建议》已收悉,经征求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和大通湖区管委会各协办单位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育力度”的建议。近年来,我市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育方面重点开展了五项工作。一是加强现有农技队伍管理。通过建章立制,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狠抓农技人员的绩效考核,全市共86个乡镇,1886名农技人员做到了定编定岗到位。以前离开农技岗位的人员逐步返回到了农技岗位。二是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抓好四项培训:一是选送工作成绩突出、业务素质较高、具有培养潜力的农技人员到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进行学历提升、业务深造,近五年共选送120人。二是组织参加省级、植保、土肥等各个专业工作短期培训,近五年全市共培训876人(次)。三是市级组织的农技指导员培训,近五年全市共培训1325人(次)。四是县级根据生产需要组织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近五年全市共培训177期、31099人(次)。通过多层次的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推进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工作。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全省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湘农联〔2019〕40号)等文件要求,结合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和年龄结构等状况,积极开展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工作。全市2019年,共招收定向培养55人,其中本科2人、大专53人;2020年,共招收定向培养66人,其中本科5人、大专61人,连续两年圆满完成农技特岗人员定向培养招生工作任务。未来两年,我们将积极争取名额,尽最大努力充实好我市基层农技队伍。四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市已形成了市县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近五年(2016-2020年),全市共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3101.7万元,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共13736人次,圆满完成省农业委交给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任务,至2020年底,累计认定发证人数7524人。五是组织优秀农民出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培训。2019年和2020年有12名学员赴台湾、11名学员赴日韩进行培训;派出350人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培训。
二、关于“多措并举,提升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的建议。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种业创新,集成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推进机械化生产,提升了抗击自然灾害水平。一是加强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制定印发了以水稻生产为主的技术指导意见,切实提高农民应对生产的实用技术水平,农业生产主推技术到位率97%;加大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生产用种优良率达98%以上。组织专家组和农技人员在水稻生长关键期,深入一线开展因时因地因苗的技术指导服务。2020年针对气象灾害,我局组织8个专家指导组分别于7月上旬、9月中旬就早稻抗洪救灾、抢收抢烘和中稻(含一季晚稻)防范寒露风危害开展全方位的进行指导督导,切实降低了因灾损失。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进一步提高了农田旱涝保收水平。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截止2020年,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9万亩,今年将完成30.43万亩高标准农田(其中1.0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持续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2020年全市完成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2个,渠首工程改造29座,渠(沟)道工程改造75km,渠系建筑物改造60座,新增灌溉面积2538亩,改善灌溉面积13.2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增加。2021年共争取到5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2020年通过实施农机推广“331”机制,推动我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育插秧、病虫防治、烘干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技术推广。全市水稻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44%,居全省前列。四是加快推进水稻综合保险改革试点。针对去年罕见“寒露风”灾害影响,全市实时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大灾应急预案,切实稳定种粮农民效益,全市共落实水稻赔付面积52.42万亩,赔付金额16371万元,为历史之最。今年,市政府牵头,市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大了水稻综合保险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力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实现了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的全覆盖,为湖南省2021年唯一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全覆盖市。二是提高了种粮农户的风险保障水平,种粮大户和散户的保额分别提高到1100元/亩和900元/亩。三是农户缴纳的保险费率由5%降低到4%,目前,政策基本落地,正全面推广。
三、关于“多种模式并行,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建议。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2020年全市共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含双季稻种植补贴)资金47259.86万元、稻谷目标价格补贴资金12993.07万元、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5507.38万元。市本级投入430万元,对完成全年粮食“双稳”目标任务的区县(市)、60名先进种粮大户、15个先进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和25个先进现代农机合作社进行了表扬奖励。各区县级财政共投入21832万元对粮食生产进行了奖补。同时,因地制宜推广粮食生产多种种植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确保了粮食生产“双稳”。一是稳定双季稻生产。2020年全市落实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42万亩,带动集中育秧面积达81万亩,完成早稻面积167.08万亩,超省定任务2.08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47.65万亩,同比增加22.84万亩,增幅4.35%,居全省第二位,粮食总产量为229.57万吨,同比增加5.14万吨,增幅2.29%,居全省第六名,获得年度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洲。今年完成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面积54.69万亩,早稻面积基本稳定在去年水平。二是推进稻油水旱轮作试点。2020年,按照中央稻油水旱轮作试点项目要求,全市在完成试点面积13.6万亩,实现全市油菜播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三是稳定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截止去年,全市共发展以稻虾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10万亩,同比增长0.66%。今年,将重点落实稻渔综合种养田沟占比不超过10%,确保种植一季水稻的要求,确保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四是挖掘旱粮生产潜力。充分利用旱土资源和缺水田发展旱杂粮生产,积极发展旱地作物间作套种,进一步增加旱粮面积,加强严格管控区改种玉米等粮食作物。2020年我市旱粮作物面积、产量分别为53.94万亩和17.54万吨,分别占全市粮食作物的9.85%和7.64%。五是稳妥推广再生稻。按省农业农村厅的要求,今年在不影响双季稻生产的前提下,将在温光条件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安化、桃江以及赫山、资阳的山丘区推广4.9万亩再生稻生产,湖区未列入推广范围。
四、关于“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基础设施管护到位”的建议。按照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整体要求,高标准农田实行“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工程设计时均制定了工程管护工作方案,建成后建设单位必须与当地乡镇、村组或大户签订工程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责任。同时在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中,将建后管护工作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督促和推动地方落实项目管护经费,调动受益主体管护积极性,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作用。自2020年开始,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管护工作资金列入了项目设计范围,并单列资金84万元,2021年单列资金74万元。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灌区68个,其中大型灌区1个,依托中型水库为水源的重点大、中型灌区均设有管理机构(部分灌区与水库管理单位两块牌子一套队伍),其它湖区重点中型灌区管理机构与大、中型泵站管理所或基层水管单位一套队伍两块牌子。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后期管护监管力度,建立管护工作奖补政策,确保基础设施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益阳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