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带动10万贫困人口就业,它叫安化黑茶;一亩稻虾,带动一名贫困农民脱贫,它叫南县稻虾;一山竹笋,带动一村贫困家庭致富,它叫桃江竹笋……
这样的产业巨变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益山益水”的湖南益阳。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形成了适应贫困人口参与、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山区茶产业、湖区水产品、丘区竹产业集群,优势特色产业构筑成产业扶贫主支撑。
一颗清甜的南洞庭贡橘,卖出了15元/斤的好价,让贫困户尝到最甜的味道,一根清香的沅江芦笋,仅采剥芦笋一项,带动贫困人口在内的农户增收2100多万元……
这样的扶贫产业出自同一个名字:农业合作社。在益阳,以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产业扶贫主力军,全市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200余家,直接帮扶贫困户78322户,实现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目标。
55年前,周立波回到家乡益阳的清溪村居住,写下了名著《山乡巨变》,描述了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的艰难历程。如今,农业产业合作社的发展极其顺畅,他笔下的山乡巨变,在今天的益阳正在成为现实。作为“山乡巨变第一村”,清溪村村民的幸福小康、安居乐业成为益阳全市脱贫群众的生活向往。
得益于产业扶贫的撬动,在银城大地、洞庭湖畔,扶贫干部、脱贫群众正在唱响山乡巨变的主旋律,共奏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优势特色产业构筑扶贫“主支撑”,山区茶产业、丘区竹产业、湖区水产品成扶贫的“强引擎”,“一县一特”优势农业产业带动近20万人精准脱贫。
益阳市地处湘中腹地,濒临洞庭湖,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我们益阳集山区、湖区、丘区于一体,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分布在这三区之中。”益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作为农业大市,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的产业优势,从田间山坳中走出产业扶贫的创新之路。
益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为,按照精准扶贫方针,要依托“一县一特”优势特色产业构筑产业扶贫“主支撑”,因地制宜,形成以山区茶产业、丘区竹产业、湖区水产品产业等主导产业。
安化县有130个贫困村,13万贫困人口,占到了益阳全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4成左右。“安化山多田少,茶树在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安化要靠茶吃茶,靠小茶叶挑起产业扶贫的大梁。”世代与茶打交道的安化湖南坡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龙文初认为,将黑茶培育成脱贫主导产业,在安化特别接地气、特别精准。
“湖南坡帮扶毛家坡,我们公司的黑茶产业扶贫就从毛家坡开始。”六步溪村毛家坡的一块荒坡地率先被龙文初看中,为了解除老百姓的疑虑,龙文初在毛家坡一带打造了示范茶园。路修通了、茶园打造好了、老改的茶园第二年效益就翻了一番。看到了前景,毛家坡周边47户贫困户跟着种茶218亩。家住毛家坡山脚下的贫困户陈岩丁新建、老改茶园6亩多,亩产值达3800元,加上在茶叶基地就业,陈岩丁仅此一项年收入近3万元。
穷乡僻壤变成了“黄金茶园”。截至2019年底,安化县茶园基地面积达36万亩,综合产值220亿元,带动1.3万名贫困农户年均增收9000元。黑茶成为益阳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综合效益最高、带动能力最强的脱贫致富主导产业。
相对于安化县山区较多,桃江县属于典型的山间丘陵盆地。山间丘区楠竹生长茂盛,楠竹产量位居全国第三、湖南第一,如何让竹子撑起一方特色经济,带动一县扶贫产业,这是摆在桃江县委、县政府面前的第一道考题。
竹当先、笋为业,将桃江打造成湖南省千亿竹产业的核心基地,桃江做出了睿智的选择。
十几年前,为了消灭荒坡,桃江县鸬鹚渡镇阳厢村在山上种了300亩毛竹。当时,一根竹子才能卖10块钱。竹子没效益,村民也没收入,阳厢村成了省定贫困村,共有600多户贫困户。
“这么多贫困户,不靠卖竹子,靠卖什么脱贫?”2016年,已退职3年的村支部书记陈志元经多方考察,还是放不下村里的竹林,于是牵头组建益阳市桃江县憨哥竹笋专业合作社,准备大干一场。他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账:一根竹子,管理好了,可以长几茬竹笋,最少可以卖38块钱,如果加工成笋制品,价格还能再翻一番。
村里530户贫困户下定决心跟“憨哥”一起干。贫困户跟着“憨哥”种出的竹笋,全身都是“宝”。陈志元介绍,底部“老”一点的,用来制作笋酱;中间部分加工成“火锅笋”;头部最嫩的,加工成“糯米笋”。
地处洞庭湖区腹地的南县,有60多万亩是低洼水田,以前老百姓习惯种植一季稻。“在这里种田经常被淹得没饭吃,大家不得不外出打工。”三仙湖镇咸嘉垸村曹政奇告诉记者,他高中毕业后就在外务工,可只能勉强养家糊口。2007年,曹政奇看到低洼地里的沟沟坎坎有野生龙虾,他开始打起了主意,于是流转了180亩低洼地,成了村里稻虾共养的第一人。
一些村民开始效仿曹政奇进行稻虾共养,咸嘉垸村成为全县养虾面积最大的村。今年,南县稻虾生态种养面积超过60万亩,年产小龙虾10万吨。产业规模影响力已跻身全国三强。产业扶贫给力,一亩稻虾带动一人脱贫,全县18000多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稻虾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扶贫“主力军”,公司+农户、田间+车间、键盘+餐盘成产业扶贫“新武器”,实现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目标。
桃江有竹林面积115万亩,竹林面积居湖南省首位,素有“楠竹之乡”美誉,可以前农民“守着竹林却喊饿”,桃江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5万余人。
贫困户要“筑”小康梦,还得坚持做好“竹”文章。靠谁来带动发展竹产业?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不二的选择。桃江通过龙头企业牵头,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户)”的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组织体系,形成科学完善的产业扶贫链,从根上拔除“穷根”。
农民要脱贫增收,因此增加竹笋亩产是核心措施。两年前,竹笋亩产只有500斤,每亩只有350元收入。因此,桃江县下大力气引进了龙头企业——惊石农业公司。惊石农业利用在深加工领域的技术优势,手把手培训农民,经过培育,将竹笋产量每亩增加到5000斤,是原有产量的10倍,贫困农户收入也水涨船高。
沅江芦笋,是芦苇的嫩芽,素有“洞庭虫草”之称,是南洞庭湖的滩涂湿地上的天赐野成。过去的芦苇,通常用于造纸。9年前,在外创业成功的沅江泗湖山镇光复垸村的陈建波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沅江芦笋做成美食,卖到全国各地。
通过“田间+车间”的帮扶模式,陈建波让洞庭湖畔的“一根草”真正变成了贫困户的“致富宝”。陈建波告诉记者,在“田间”,芦笋采摘期集中在3-4月,短短一个月间,需要用工3000多人,其中贫困户1000多人,每人每天工资280元。仅此一项,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就能挣2万多元;在“车间”,芦笋被加工成预制菜、各种休闲食品,常年有375名贫困户就业。
益山益水,孕育了无数人间美味。而怎样让这些美食从益阳“田间”走向全国“餐桌”?益阳扶贫、邮政部门合作,利用“邮乐”平台搭建线上线下消费扶贫平台。一“键”快速下单,连通万家餐桌。在今年邮政“919电商节”期间,通过直播下单等新形式,全国许多家庭用户纷纷抢单。卖得最火爆的农家外婆菜,累计销售近4万单,带动50名贫困户增收超过20万元。
“主力军”在带动脱贫中发挥了主作用。益阳全市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200余家,直接帮扶贫困户78322,实现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目标。
现代农业园区成产业扶贫“主阵地”,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园成就业扶贫的“空间站”,农业园区吸纳贫困户1.2万多人就近就地就业。
产业扶贫的“主阵地”在哪里?在益阳,聚集了先进技术、生态理念、高新科技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园打造成就业扶贫的“空间站”。去年益阳农业产业园吸纳贫困户1.2万多人就业创业。
在安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不仅吸纳6.1万人通过安化黑茶实现就业,更有一批贫困户开启了自主创业模式。
在产业园黑茶重点产区——马路镇,岳溪村28岁的刘俊在云台山八角茶厂务工,靠管理茶园、采摘茶叶脱了贫。去年脱贫后的刘俊,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看准茶厂开发高品质黑茶的需求,和茶厂商量在茶园养鸡的综合种养模式。在茶厂的支持下,他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养殖了4000只鸡。“养了鸡的茶园,一眼望去,茶树的色泽都不一样,茶叶格外鲜嫩,茶叶产量也提高了5%左右。今年,所有的鸡出栏,除去成本,能纯挣8万元。”刘俊说。
和以往零散种田不同,贫困户在全产业链上紧跟“龙头”舞动,从单一务农变为向产业链更多环节就业。在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省级示范园——湖南金之香稻虾特色产业园基地内,贫困户一年四季有活可干、有钱可赚。
基地季节性用工集中在养虾、种稻环节,每年的3-6月和6-11月需要50人左右;而大米加工、包装和搬运常年需要用人。熊振华和周玲一家因病致贫,为了还账,“两口子”一起来到金之香务工,一个是加工厂的打米师,一个是过磅员,一年下来,能挣10万多元,两年之内还了债脱了贫。
在农忙季节帮扶就业相对容易,如何在农闲时节让农民有活干?现代农业产业园市级示范园——益阳市术希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则有“新招”。
2015年,在外创业多年的郭术希回到村里,把从日本引进的柑橘品种改进后,形成无核新品种——“南洞庭贡橘”。2018年试种了150亩,去年少量挂果,好吃又耐储、甜度达到13%,价格卖到15元/斤。今年的柑橘还没上市,就已经被广东等地的客商订购一空。
郭术希介绍,“南洞庭贡橘”在益阳市比普通柑橘上市都晚,12月份才开始采摘,所以,在老百姓以往秋冬季最闲的时候,术希合作社却是最忙的时节。12月-1月忙采摘,2-3月忙苗圃培育、翻耕,在农闲时节,村里168名有劳力的贫困户9成实现了季节性就业。“我们一家三口农闲时在合作社做事,我每月挣5000元,妻子和女儿每人一月挣3000多元,”54岁的贫困户廖卫斌笑容灿烂。
这笑容和甜度极高的南洞庭贡橘一样,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