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赫山区: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23-04-24 15:54 作者:刘炼真 来源:益阳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3月25日,经过几轮紧张竞拍,赫山区泉交河镇祥云村刚挂网的4230亩“数字”耕地全部实现流转。开始还很担心这么多地会不会租不出去的村党总支书记陈建华,得知喜讯后开心地说:“没想到‘数字’土地这么俏,一下子全都租出去了。”

陈建华介绍,这4230亩耕地被分摊成了10个项目,竞拍时,最热门的一个项目有7人同时竞价,最多的出价21次。其中,17号竞拍实现溢价180元,以400元每亩的价格成交,成为全村“最贵”的地块。

自实行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后,这样的场景,多次在赫山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上演。“以前,农民经常为土地流转不出去发愁,种粮大户又为租不到合适的耕地着急。实行改革后,这两个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赫山区委书记周卫星说。

现实倒“逼”改革 四大难题成为发展“拦路虎”

为什么要改革?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周卫星回答:“这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改革。”他表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40年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很好地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发展,一些新的矛盾逐渐显露。“矛盾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周卫星边掰指头边分析,一是土地“碎片化”问题。第二轮土地延包大多采取“肥瘦搭配”的分田方式,形成了大量细碎分散、大小不均的“巴掌田”“补丁田”,“一亩三分地”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二是种粮积极性降低的问题。随着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人力成本水涨船高,农民家庭或散户经营种植双季稻效益明显下降,影响种粮积极性。三是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提质难的问题。土地确权颁证后,丘块田界基本固定,不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期提质改造,改造后的田块难以达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等要求。四是“人地矛盾”的问题。随着“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的继续实施和新一轮土地承包权的延期,农村“有人无田、有田无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一方面,四大难题成了摆在农业发展面前的“拦路虎”,制约着农村土地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作为全国农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赫山区不仅肩负着更好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重任,而且必须积极思考和探索解决农村将来谁种田、怎样更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和科学种田、怎样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活力等系列问题。“难题和重任叠加,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这个现实倒逼着我们必须改革。”周卫星认为,对于改革,国家有政策,省里有支持,市里有要求,农民有期盼,是大势所趋。因此,赫山区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新一轮土地改革中率先“破题”,先行先试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政府因势利导试点先行逐步找到“最优解”

“为什么是‘土地数字化’改革,而不是别的什么改革?”改革伊始,作为学农出身,一直在农业系统工作,现在又分管农业的区领导,赫山区副区长蔡丽环经常被问到,也经常琢磨这个问题。她和其他区领导讨论得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

为寻找“最优解”,大家无数次研读“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省政府《益阳市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等文件;多次外出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常常与专家、学者、村干部、农民交谈和讨论……“我们逐步达成共识,认为释放土地活力是改革的关键,‘数字化’也许是一条可行之路。”蔡丽环说。

在达成一致意见后,赫山区决定启动改革工作。为争取上级支持,经多方努力,赫山区申报成为了全省首个土地数字化改革试点单位。2021年10月,按照“依法依规、群众自愿、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原则,赫山区出台《赫山区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实施方案》,选定泉交河镇5个村,正式启动改革试点。

怎么样实现土地数字化?赫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谢三喜介绍,就是把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进行数字化登记,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网招标,租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此实现“三化、三变、三增”,即土地数字化、交易市场化、程序规范化,小田变大田、村民变股东、农业变实业,农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方增收。

“‘数字化’是什么,听都没听过”“改革也有风险吧”“那我的地是不是被收归村里了”……在首批选定试点的新松树桥、菱角岔等5个村,当村民听到“数字化”这个新概念时,满是疑问和不解,部分村民产生“村里要收回我的地”的误解,对改革持观望、怀疑甚至抵制态度的大有人在。

为打消群众顾虑,赢得群众支持,赫山区委书记、区长靠前调度,区人大办点推进,区、镇、村三级集中举行屋场会,各级干部、党员、组长、乡贤走村入户,面对面答疑解惑、点对点征求意见。在首批试点中,共举行了1350次屋场会,为改革打好了基础。

在近9个月里,赫山区签订流转合同共计4685份,2.38万亩耕地实现数字化登记,并以每亩4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给村级股份合作社,18000多名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得收益分红。

2022年7月,当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等30多个村接力启动改革时,因看到了改革成果,吃下了“定心丸”,村民一致支持改革。该村党总支书记邱鸿告诉记者,村民都抢着签订流转合同,两个月内,全村3554亩农田完成整村流转,流转率达100%。

据了解,赫山区共有147个行政自然村,试点以来,已有37个村完成土地数字化改革,今年又有40个村已启动改革,到明年,全区所有村都有望完成改革。

“三方”现身说法 数字土地成了“香饽饽”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到改革成效如何?村民、种粮大户、村集体代表争着现身说法。“改革后,种粮大户工作效率提高,农民增收,村集体收入增加,实现了‘三赢’。”邱鸿认为,改革为“沉睡”土地注入了活力。原本“禁锢”在农户手中的土地经营权,在“数字化”后成了可自由竞价拍卖的商品,溢价空间增大,土地更值钱;土地经营权从分散在各家各户变成了集中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土地租赁随之由传统的一对一“零售”,变成一对多“批发”,流转更方便;土地集中连片,旋耕机、无人机可驰骋其间,推广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耕种,种粮更赚钱。“我可是土地数字化改革的受益者呢!”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种粮大户谭晓湖是个“老”种粮大户,去年他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一次性流转了481亩地,全部种优质稻,收益大增;全程机械化,高效管理,成本降低。一增一减间,他赚得盆满钵满——全年盈利近60万元。现在,随着数字土地越来越走俏,他只担心自己租不到地。

3月3日,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举行数字土地分红仪式。全村2717名村民通过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第一次领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红。仅人口股分红,平均一户领取的分红金超过100元,最多的为311.3元。“太激动了,没想到村集体真的给我们发钱了。”该村栗山子组村民谭志兵笑得合不拢嘴。他向记者算起细账:一家人一年有7500余元的土地流转金和收益分红,自己还是村里的田间“管家”,每年能赚两三万元。

从进退维谷,到鼓起勇气先行先试寻找突破口;从5村试点探索,到点面结合逐步完善,再到全域铺开;从村民观望、怀疑,甚至抵触,到积极主动,甚至争着、抢着要改革……

赫山区用“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定力与魄力,掀起了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性变革。2022年,赫山区土地数字化改革典型经验获省政府通报表扬,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