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兴 农民富 农村美——我市“三农”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24-10-13 15:01 作者: 陈徐文倩 通讯员 张建新 来源:益阳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金秋十月,银城大地叠翠流金,一派丰收喜景。高标准农田里,收割机在滚滚稻浪中来回穿梭;水稻种子烘干厂内,一片忙碌,机器声轰鸣作响;美丽的村庄中,农家乐、民宿生意兴隆,家家户户有致富产业……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新中国成立以来,75载栉风沐雨,这片土地见证了农业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项项扶持政策坚定守护底线任务,一个个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处处和美乡村建设日新月异……我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学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五千工程”,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三农”力量。目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3%。

  保障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北靠雪峰山,怀拥洞庭湖,我市耕地禀赋优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湖南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稻花香里说丰年。10月2日,在桃江县三堂街镇三堂街村,联合收割机在稻田中来回穿梭,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中稻已经收了70%以上,预计平均单产在520公斤左右,跟往年相比,多了10公斤左右。”站在田埂上,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负责人符呈祥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78.8万亩,其中大面积的中稻采用了社会化服务模式进行种植和管理,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我市全域推广现代农业“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了5649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小农户34.6万户。这些“新农民”,促进小农户与现代粮食产业发展有机衔接,点亮田野新希望。

  今年春耕春播时节,一条条高速育秧播种流水线,让新质生产力成了我市春耕生产的“主角”。“智能化育秧,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棵秧苗的全流程机械化。”资阳区长春镇农业农村部南方智能育秧(苗)重点实验室技术总监贺雄介绍,通过流水线,3名工人8小时工作量,能满足500亩稻田的秧苗需求,全年可以满足万亩稻田的秧苗需求。

  农机装备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我市共培育农机服务组织80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518个,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2%,居全省第一位。

  金色秋天,丰收的喜讯从大通湖传来:8月7日,经省内权威专家组验收,今年大通湖区再生稻无人农场示范片亩产754.28公斤,该示范片第一年就实现了两季亩产过吨的目标。截至目前,我市共创建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22个、千亩示范区163个、百亩示范点525个,带动全市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市以实施“集中育秧设施建设行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百千万亩示范创建行动”“千人下乡科技助农行动”“粮食品牌增效行动”等五大行动为抓手,推进农业设施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真抓实干督查激励,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州。

  对于耕地保护工作,益阳素来重视,不断探索创新。“我们始终突出保护优先,坚持建管并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控制耕地‘非粮化’,多措并举扎实开展耕地保护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科科长刘静波介绍,我市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创新高标准农田建管护一体化机制,不断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0.1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2.6%。同时,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全市共培育发展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3226户,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居全省第一位。   

  壮大特色产业

  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发动机”。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现代农业“131千亿级产业”工程,突出调结构、强主体、促融合、提质效,激活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2022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2023年获得湖南省发展优势特色千亿产业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激发田野活力,农民填饱了肚子,慢慢地有了余钱剩米。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农政策持续加大,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广大农民的钱包越来越鼓。2023年全市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有1.78亿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其中,安排3750万元用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探索“粮食贷”“稻虾贷”等金融产品,推广黑茶、小龙虾等特色险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2023年以来,新增返乡创业主体2万余个,新增投资76.1亿元。

  过去,农民的“原字号”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如今,各地扶持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农民挑上了“金扁担”。9月29日,记者行走在资阳区新桥河镇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所到之处,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蓬勃崛起。各村庄按照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盘活闲置资源,策划新产业,乡村风貌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以前村里山多地少,大家都跑出去务工,没想到十几年后,让我们钱包鼓起来的竟然也是这一座座山。”新胜村村民龚端科自豪地告诉记者,村庄的山头上藏了不少新业态,有木槿种植、中药材管护、村企务工……

  产业强,带动农民富。2016年,湖南诺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智谋就将中药材基地选址在自己的家乡新胜村,公司产品以出口为主,2023年,公司销售额达7000万元。刘智谋说,益阳中药材不仅要走向世界,也要让萃取中药获得的经济效益反哺同乡。如今,基地规模由最初的400亩扩大到现在的2000亩,共带动周边300户村民创业。

  打特色牌,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近年来,市级层面重点打造粮食、茶叶、水产、笋竹等4大主导产业,协调发展畜禽、蔬菜、芦笋芦菇、中药材、水草、木槿、艾草和休闲食品等N个特色产业,安化黑茶、南县稻虾等“一县一特”优势特色产业综合产值由2017年的8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399亿元,年均增长9.2%。

  我市加快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组建稻米、茶叶、蔬菜、笋竹、虾蟹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3.2万多个,辐射带动小农户36.26万户。 

  加速乡村蝶变

  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农村是农民群众的家园。把农村建设得更美好,农民群众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0月11日,记者漫步安化县冷市镇大苍村白果树湾片区看到,小广场德治文化墙十分醒目,村民议事亭小巧精致,改造后的河道通畅、河堤披绿……白果树湾经村民筹资、乡贤捐资、政府以奖代补建成的美丽屋场,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前不久,参加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暨和美乡村建设湘北片区现场推进会的代表现场观摩后,纷纷为该村的美丽屋场建设点赞。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我市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乡村富起来、美起来。“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便利的公共服务,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振兴乡村、聚拢人气的硬件要求。”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科科长刘勇介绍,通过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美联建”(美丽庭院“六个一”、美丽屋场“六个一”、美丽乡村“六个一”建设),我市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累计建成美丽庭院8.5万个、美丽屋场409个,省级美丽乡村78个、市级美丽乡村107个、县级美丽乡村319个。

  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提升。今年上半年,我市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387公里,29条农村黑臭水体开展系统性整治,治理总面积达46.9万平方米,惠及农村居民9.01万人。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比例达100%。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我市已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场所1000多个,城市、乡村社区(村)养老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8%、72%以上。

  一件件实事加快解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建设,促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