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162万亩中稻再获丰收有“秘笈”
发布时间:2024-10-22 17:20 作者:曹灿 通讯员 张舒钦 蒋上志 王莺 来源:益阳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10月14日,赫山区沧水铺镇碧云峰村胤嵩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1100亩中稻完成收割,亩产突破700公斤,大获丰收。合作社负责人胡新阳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种田“小白”,今年首次尝试大面积种田。“我们选用的低镉水稻品种臻两优8612,其产量高、品质好;流转的土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全程机械化生产,节省了人工成本;种绿肥培肥地力,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和生态治虫法,水稻品质更高。”胡新阳说。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我市共播种中稻(一季稻)162.02万亩,至10月14日已收割149.87万亩,占总面积的92.5%。据农情调度,今年全市一季稻预计亩产达525公斤/亩,比去年增长2.5%。今年10月以来,晴好天气持续,适宜一季稻收割,剩余一季晚稻在10月25日左右将全部完成收割。中稻颗粒归仓,为做大粮食生产“基本盘”,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种田“小白”胡新阳的首次丰收,得益于良种、良田和良法,也是我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成效体现。今年来,全市着力抓好良种、良田、良法的集中推广,扛牢产粮大市的政治重任。为选育良种,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下大力气推广镉低积累水稻和超级杂交稻,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9.5%以上。同时,与省农科院共建南县稻虾米产业研究院、赫山兰溪大米产业研究院,加大南县稻虾米专用品种培育推广力度。

  抓良田建设,是保障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让“小田”变“大田”的同时,瞄准“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不断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至2023年底,全市已累计投入75.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340.19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2.6%;2024年,我市继续启动37.47万亩高标准农田的新建工作。在此基础上,还通过推广投融资创新模式、争取增发国债投资等方式,多渠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对2019年以前建成的188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提质改造,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随着生产技术不断发展,我市还总结出了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种田“良法”。机插机抛方面,通过大力推行合理密植,将原来每亩1.7万蔸左右,加密至每亩2.2万蔸左右,增加了20%以上的基本苗;全域推广现代农业“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快培育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粮食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共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649个,服务小农户34.6万户;实施“千人下乡科技助农服务行动”,落实专家和农技员包片负责制,开展“点对点”“一对一”技术指导和生产帮扶,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