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发布时间:2015-12-13 15:17 作者:蔡立平 胡琼 来源:益阳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而农机服务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实现途径。这几年,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迅速从阡陌间崛起,成为我市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的主力军。那么,我市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如何?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现状:农机组织作业面积小服务体系不完善
  桃江县种粮大户贺开长4年内花费近300万元,先后了购置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在用于自家生产的同时,让本村2500亩水稻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但是农机价格高、淘汰更新快等问题让他十分头疼:“这些农机只用于合作社流转的土地,一台机器一年到头最多使用15天,还得找仓库搁置,而且容易生锈、损坏。”
  贺开长遇到的难题同样困扰着其他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我市,绝大多数农机服务组织成立时间短、积累少,但大型农业机械,投入较大,加之金融贷款困难,影响农机服务组织的做大做强。
  近年来,我市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创新,已从过去的乡村机耕队发展到现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租赁公司、农机大户及农机作业经纪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但总体来说,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据统计,全市发展农机服务组织近500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227个,服务面积约200千公顷,仅占全市农机作业面积11%,低于衡阳的16%,更低于江苏省的65%。
  市农机局局长杨大光介绍,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欠规范,主要管理者大多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组织之间交流少,以整体“抱团”作业的合力不强,农机利用率低。
  瓶颈:本地生产能力弱维修网点欠规范
  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缓慢还面临一个“拦路虎”——本地农机生产能力弱,维修困难。
  全市有120多家农机生产企业,多数是家庭作坊,生产规模小、技术工艺落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乏力,难以研发出适合多种地理特质和主要农作物品种结构的农机具。目前,市内60%左右的农机市场被市外、省外产品占领。
  因耕作环境的影响,全市大中型农业机械平均使用寿命约3.5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年。农机维修网点也不规范,全市300多家农机维修门店都是个体小店,一旦农机发生故障,必须送到外地更换配件或维修,有可能耽误最佳农作时间。赫山区龙光桥镇汪家堤村种粮大户冷卫国说,今年春插期间,有2台插秧机主轴断裂,如果要到厂家换轴需要7天。为抢农时,他请专业技术人员维修,到长沙和南县拆旧补新修好,也用了3天。
  同时,因农机维修季节性强,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农机维修工作,导致农机维修技术人员短缺。
  探索:提供“九代”服务农民当起“甩手掌柜”
  在如何拓宽作业面积,提高农机利用率方面,赫山区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闯出了一条新路。
  2014年,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在赫山农业部门支持下,联合惠民种业、农田谋士病虫害统防统治公司,发挥机械和技术优势,为农民种田提供“九代”服务。他们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时,可以选择“全包”9项服务,也可以“点菜”选择一项或几项服务。
  今年初,冷卫国种了1700多亩水稻,他与惠民农机签下合同,以每亩1300元的价格,由惠民农机提供代育、代耕、代插、代管(田间管理)、代防(防治病虫害)、代收、代烘、代销、代储等“九代”服务,涵盖了从育秧、插秧到病虫害防治以及收割、稻谷烘干等水稻生产全过程。“合同中对水稻每亩最低产量有规定,早稻为375公斤,晚稻为400公斤。没想到早稻亩产达到了475公斤,晚稻超过500公斤。”冷保国告诉记者,“九代”服务可每亩节支增收400元以上。
  在合作社负责人黄卫民看来,“九代”服务带来了诸多利好:社会化服务降低了农机闲置率,统一采购降低农资成本;良种育秧、绿色防控、标准化生产提高稻谷品质。现有农机设备如果只服务自有或流转的土地,利用率不到30%,每亩农机设施折旧成本达120元,而“九代”服务后,每亩农机折旧成本只有70元。目前,惠民农机合作社现流转土地面积2000多亩,与20多户种粮大户签订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合同1万多亩。
  省农委负责人现场调研后充分肯定,“九代”服务让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使种田不再是累事、难事,破解了“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难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