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扶贫攻坚在“精准”上狠下功夫
发布时间:2016-10-09 16:04 作者: 杨玉菡 吴跃红 来源:益阳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9月25日,安化县小淹镇百福村的丁立平,在家里忙着赶制一批由市委书记胡忠雄帮忙牵线的棉被订单。以前,丁立平靠打临工和给村里人做棉被为生,年收入不到2万元。去年,胡忠雄自掏腰包送他制被设备,还帮忙找销路,其年纯收入突破5万元。自扶贫工作组来到这个村,很多人实现了脱贫致富。近年来,我市创新工作思路,结对帮扶明确“谁来扶”、“四类”清理锁定“要扶谁”、特色产业指引“怎么扶”,形成了精准扶贫的益阳特色。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通过两轮整村推进和片区扶贫,净减农村贫困人口24.3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8.05%,目前仍有贫困人口27.1万人。今年初,各区县(市)纷纷签订“十三五”脱贫攻坚责任状,明确到2020年稳定脱贫同步实现小康工作目标。目前,2016年度8.4万减贫计划下达到各区县,25.45亿元扶贫资金陆续注入。

迈好攻坚扶贫第一步是精准识贫。安化县小淹镇百福村率先把贫困人口、预脱贫人口、脱贫人口按红黄绿三色标注,将“识贫”结果和脱贫进度上墙,确保了帮扶对象的精准。目前,这一做法正在全市推广。据统计,经严格筛选,我市现已清理出“四类”对象11788户34172人,识别校正纳入5805户16868人,解决了“要扶谁”的问题。

“谁帮扶”方面,强力推进结对帮扶。各区县(市)制定周密方案,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向域内贫困村派驻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实现全市310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同时按至少联系帮扶1户贫困户的要求和“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安排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登门认亲”,为9.6万户贫困户落实了帮扶责任人。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着力点。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大力推进金融扶贫与电商扶贫等产业扶贫。近年来,安化黑茶、桃江竹笋、沅江芦笋、资阳苗木及南县稻虾套养等特色产业迅速壮大,带富能力越来越强。安化县依托茶业特色,推行委托帮扶模式,引导五龙山茶业有限公司、庆子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分别支持滔溪、江南2个乡镇、16个村共991户、3480个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展茶产业;南县将稻虾养殖与加工作为扶贫主导产业,覆盖贫困农户1812户,亩平增收3000元。

在“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模式下,许多人实现了脱贫致富。资阳区迎风桥镇牛角仑村贫困户刘灿星,用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流转土地20亩,在田间养殖小龙虾、黑斑蛙,在田垄上种植有机蔬菜,每亩收益平均达5000元。截至8月底,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1亿元。

电商扶贫,走出精准扶贫新路子。南县抢抓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项目试点县的机遇,建立县级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站,帮助农民开展特色农产品网络交易。目前全县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网店860家,电商企业28家,日成交额300多万元,形成了电商扶贫的南县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