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蟾 润物无声 百姓心中树丰碑
发布时间:2019-07-12 15:32 作者:陈浩军 晏淑君 姚月恒 来源:益阳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这段时间,刘爽蟾忙得不亦乐乎,采访约了好几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得早发动,细部署,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一脸憨厚的他,笑着解释。

刘爽蟾是安化县长塘镇通溪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从2018年3月入驻以来,他俯下身子,真情为民,书写了一张优异答卷。

党建破题,他要打造一支永远的扶贫工作队,班子队伍凝聚力增强了

2018年3月,时任市农委新农村建设科科长的刘爽蟾被组织派驻通溪村。之前,刚50出头的他还在忙于美丽乡村建设,一下子投身于脱贫攻坚主战场,深感责任如山。

通溪村是有名的软弱涣散村,不但路边垃圾成堆,房前屋后脏乱不堪,村里内部管理也比较混乱,班子成员有畏难情绪。全村22个村民小组686户26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3户440人。

扶贫工作如何开展?刘爽蟾想的是要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伍,激发党员、群众内生动力,用务实的行动改变落后面貌。扶贫先扶志,他走的是“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的路子。

他多次组织召开党员会议,号召党员亮出身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村所有党员在自家门前贴上“党员六要六不要”牌匾,接受群众监督的同时,鞭策自己不忘初心,担当使命。他组织党员到桃江县大栗港镇朱家村、赫山区泉交河镇菱角岔村学习,党员们纷纷说:“产业发展先不说,房前屋后扫一扫,路旁垃圾捡一捡,这些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实在有点羞愧。”

干部、党员行动起来了,群众也跟着干,通溪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展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常态化学习等,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在群众中的威信也高了,工作开展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村里原来有些人游手好闲,等着吃政府的救济,现在村里上下齐心要脱贫,强大的“舆论场”逼得他们外出找事做,也脱胎换骨变了模样。

俯下身子,百姓难事烦事心头挂,村里人人熟悉“刘队长”

在通溪村村委办公楼,大大小小的锦旗有好多,那是村民自发送给扶贫工作队的。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驻村以来,刘爽蟾跟队员讲得最多的,就是付出真心收获真情,他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头。

柳溪片贫困对象夏伟春,患有精神疾病。妻子离家多年,在外打工。儿子在部队服役,他孤身一人在家,生活不能自理,由80多岁的母亲照顾。了解情况后,刘爽蟾多次联系他妻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他妻子将其接到浙江宁波一起生活,并积极联系医院为他治疗,现在病情有所好转。夏伟春的老母亲来到村部千恩万谢,“你们这是拯救了一个家啊!”

瓦子片贫困户蒋雄飞,因一些历史原因,一直对村干部意见蛮大。刘爽蟾和村干部几次上门做工作,听说他想发展养殖业,却苦于无资金时,刘爽蟾和队友积极与农商行对接,争取了4万元小额贴息扶贫贷款,进鸡苗500只。销售渠道不畅,刘爽蟾又在自己朋友圈里发动,蒋雄飞当年获利3万余元,一举脱贫。他逢人就讲工作队好,村里的工作也主动配合,今年养鸡规模又扩大到了1000只。

瓦子片贫困户刘岳保常年瘫痪在床,刘爽蟾在走访时见他看电视不方便,将自己购买的一副折射眼镜送给了他。贫困户姚赛春常年在外务工,80多岁的老母亲经常孤身一人在家,去年酷暑季节,刘爽蟾特意从益阳购买了仁丹、十滴水等消暑药品送给她。

下村走访,与党员、干部促膝谈心,刘爽蟾找到了村里发展缓慢的症结,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讯落后等,而这也是全村老百姓的烦忧事、伤心事、头疼事。

刘爽蟾和队员们四处奔波,一年多来共筹集资金400多万元,不遗余力地推进“六大建设”。投入10.5万元,解决了瓦子片3个组59户265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投入8.28万元,对杨台、柳溪片3个水塔实施维修,村民吃上了干净水放心水。争取项目资金220万元,实施农网改造,改造低压线路10.775千米,增设变压器4台,改造变压器2台,全村生产生活用电大大改善。投入42万多元,安装太阳能路灯176盏。投入资金50万元,新建桥梁2座,维修桥梁1座。投入资金102万元,新修公路3处1.05公里,硬化公路1.13 公里。投入资金给村里新装电排、田间渠道疏浚等。如今,村里绿树成荫,道路干净整洁,夜晚路灯点亮,村民踏歌起舞,好一个幸福图景。

通溪村有在读建档立卡贫困生108人,在刘爽蟾和队友的不懈努力下,累计获得教育扶贫助学金156625元。今年高考被录入一、二本高校的9名贫困学子,各奖励助学金2000元。他们争取市教育基金会扶贫助学资金5.8万元,对86名学生提供资助。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找到6名社会爱心人士,给6名贫困学子提供2000元的爱心资助,其中3名学生,由爱心人士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现在村里尊师重教的风气日益浓厚,村民最喜欢比谁家的崽女会读书。

为村民做的事多,大家敬服他。大人小孩认识这位“刘队长”,见了面,老远就打招呼,热情得很。

产业帮扶,造福乡亲激活村庄活力,为此他把家安在了村部

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保证,刘爽蟾和队员紧紧抓住这一“牛鼻子”。通溪村历来有种植红薯、加工粉丝的传统。随着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这一产业日益凋零。市场有前景,产业有基础,扶贫工作队扶持村里成立了通溪红薯专业合作社。最开始,村民热情不高。刘爽蟾带着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合作社采取“村级+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模式,保底回收农户种植的红薯,还吸纳部分贫困户在基地、厂里务工,年底还给贫困户分红。村民心动了,纷纷加入进来。

厂房是利用原来的粮站改建的,设备引进来了,建好了冷冻库,员工也招好了。2018年10月,加工厂全面开工生产。合作社购进4000斤良种红薯,免费发放给村民,并不时上门进行技术指导。村民姚跃辉父母年迈多病,家里条件不好。他试种了2亩多红薯,当年喜获丰收。合作社以每百公斤116元收购,仅这项,他家每年就增收3000多元。更让他高兴的是,合作社年底还给入社社员分红,人平300元。

“村民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与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种植红薯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刘爽蟾兴奋地介绍着。村支书姚安民、村主任姚善堂正计划着多流转一些土地,大面积种植红薯,他们还发动周边乡镇也来种红薯。

对于产业发展,刘爽蟾设想,2018年,合作社成为了县级示范合作社,今年要打造为市级示范合作社。要注册为绿色产品,亮出“通溪红薯粉丝”品牌。改进包装,开发红薯系列产品,拓宽销售渠道等。

发展庭院经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刘爽蟾与村支两委反复研究,村民议事会审议通过,制定了通溪村产业扶贫奖补办法,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类别。贫困户刘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利用3万元小额贴息扶贫贷款,养牛13头,养猪2头,出售鸡苗2万多羽,获利近4万元,得奖励6600元,被评为全县自主脱贫模范。“没有刘队他们,我现在过的还是苦日子。脱贫了,感觉腰子都挺直了,说话也有了底气。”小伙子说起刘爽蟾,言语里充满了感激。

为了把好事办好,刘爽蟾成天往村民家里跑,往厂里跑,村部就成了他的家。平均每月驻村天数25天以上,多的一月30天。村部周边的群众说,没看见工作队办公室的灯在晚上12点前熄灭过。其实,他身体不大好,有高血脂、慢性肠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去年12月开始,他一直咳嗽不止,可村里事多,他一直拖着,一直拖到正月初一,身子挺不住了,才住院治疗。妻子偶有抱怨,可依旧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他最坚强的后盾,悉心照顾好家里的几位老人。在扶贫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底,通溪村脱贫出列,刘爽蟾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