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利用短暂的好天气,资阳区新桥河镇廖河村新农人姚帅指挥大型收割机抢收因降雨而未收割的晚稻。目前资阳区28.26万亩晚稻已收割九成,预计11月中旬完成收割。
近年来,资阳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统筹粮食生产全链条,通过规划引领、绿色防控、地力培育、完善设施“四力”齐发,有效破解粮食生产中的痛点难点,探索形成"种地不靠天”创新实践,粮食生产连续多年稳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预计27万吨以上。
科学的规划布局是粮食稳产增收的前提。资阳区立足区域农业生产实际,以优化双季稻种植结构为突破口,通过“压单扩双”与政策落地双向发力,为粮食生产搭建坚实框架。农业农村、统计、自然资源等多部门联合,开展耕地现状摸排,结合土壤质量、灌溉条件、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科学制定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撂荒”现象,确保适宜耕地能种尽种、应种尽种。制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方案,将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目标分解至乡镇、村(社区),构建区级统筹、乡镇落实、村级执行的三级责任体系。持续深化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将2729.53万元中央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通过大数据比对、村级公示、银行直达等方式,精准发放至73344户农户手中,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粮食生产聚集,切实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
聚焦绿色防控,构筑植保安全屏障。资阳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绿色防控为核心,构建全方位植保安全屏障。实施精准监测
预警,掌握防治主动权,按"每5000亩1个监测点"标准,在水稻种植区布设固定监测点,配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病虫害动态。监测人员定期到田间调
查,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及时发布病虫情报,为科学防治提供精准依据。狠抓关键防治,降低危害损失,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指导农户抓住防治窗口期开展作业,压低害虫基数。结合生产节点开展春耕备耕会、绿色防控培训会等20余场,培训农户1200余人次。创新技术应用,提升防控水平,新增1500亩高标准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基地,通过释放性信息素、智能喷雾等方式提升防治效率,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全区晚稻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0%,筑牢绿色防控屏障。
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生命线”。资阳区坚持“藏粮于地”战略,以地力培育为核心,持续改善耕地质量。全区种植绿肥4万亩,覆盖主要粮食产区,建立“区级指导、乡镇负责、村级落实"机制,在绿肥播种、开沟排渍、施肥防治等关键时节,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巡回指导,确保绿肥出苗整齐、生长良好。注重推动技术创新与效益提升,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绿肥良种,建立500亩繁育基地实现种子本地化供应;推广机械开沟、秸秆还田机翻压还田、种子收割机收获等技术,替代人工操作,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沃土壤基础。
高标准农田是粮食高产稳产的“硬支撑”。资阳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筑牢粮食生产基础设施防线,全力推进1.77万亩常规高标准农田项目与2万亩投贷联动项目,成立专班统筹部门力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在晚稻移栽、用水高峰前发挥效益。为进一步提升排灌能力,该区对项目区138.268公里排灌沟渠清淤疏浚,检修维护6座泵站,完善节水灌溉管网,提升防洪排涝与抗旱保灌能力,实现田间道路通达率95%以上,满足大型农机通行需求,降低自然灾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