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良田多产粮——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22-09-12 09:01 作者: 来源:益阳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训武 通讯员 汤韬土地孕育五谷,田野滋生万物。我市耕地面积412万多亩,年播种粮食作物548万多亩,2021年粮食年产量236.24万吨,是全国粮、棉、麻、油的重要生产基地,也是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质,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科学规划搞建设 旱涝保收见成效

9月6日,南县中鱼口镇艳洲村1200亩高标准农田,晚稻长势喜人。村民郭爱告诉记者,这么大面积的农田没受灾,还得感谢去年政府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改造,让过去高低不平且不成块的农田变得水系畅通,排灌自如。

沾溪镇是桃江县重要的产粮区,建有万亩双季稻示范片1个。去年10月,桃江县农业农村局在该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智慧农业项目,投入1477万元项目资金,平整523亩土地,加固16座山塘,新建或改造5处机埠,新建高效节水灌溉4266亩。今年3月,项目建成后,沾溪村作为该镇万亩双季稻示范片的核心区,贺家坪水稻种植与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受益最大。“像以前,没有铺设输水管道时,需要至少4个人管水,而且水浪费得多,利用得少;如今用管道输送,水的利用率由以前的不到40%提高到90%以上,而且只要一个人操作,省工又省钱。”省劳模、合作社负责人贺开长高兴地说。据了解,尽管今年桃江县遭受大旱,但桃江县贺家坪水稻种植与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的1600多亩稻田却见旱不见灾。南县积极探索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选取金之香稻虾产业区建成高标准农田共建优管基地。基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聚焦稻虾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据了解,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2000亩,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电泵站1座,衬砌渠道2.5公里,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面积500亩,修建和改造田间道路7.5公里。通过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为项目区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夯实了基础。企业自主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设了土壤墒情、水质监测、病虫害监测等智慧农业设施设备,打造了具有湖乡特色的稻虾生态人文景观,创新了“政企共建”新机制。项目建成后,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与企业签订管护责任状,把工程管护责任压实给基地企业,企业每年投入管护资金10多万元用于工程管护,实现了管护的常态化、长效化,保障了工程正常运行,做到管护有专班、维护有资金。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培育稻虾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打造南县稻虾产业的核心示范窗口,为南县小龙虾、南县稻虾米品牌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基地年均亩产高档优质稻550公斤、小龙虾150公斤,亩均产值可达7000元,亩均效益超过3000元。农田改造后,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对订单种植的水稻实行加价收购;聘请村民务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目前,金之香米业流转种植面积4000亩,土地流转价格比其他区域每亩高200至300元;订单农业面积达10万亩,建设了年产30万吨智能化、数字化稻虾米加工生产线,直接带动就业200多人。近年来,我市以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为首要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统一组织实施与分区分类施策相结合,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新的益阳贡献。同时,我市以“标准化、规模化、宜机化、智能化”为导向,科学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各项建设内容。在规划中,将“生态第一”的理念贯穿始终,设置专用生物通道,渠道内增设拦水坎,引进生态砖,大型渠道亲水亲人方式等设计均有突破。同时,我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注重做好结合文章,探索农田建设与智慧农业结合模式,沅江与桃江两地率先试点,农田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有机结合,打造了南县同春村人居环境美丽庭院“六个一”样板村、桃江县龙溪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示范省级美丽乡村。

夯实农业根本 保障粮食生产

“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虽遇大旱之年,我们这里的晚稻受损并不严重。”9月5日,大通湖区金盆镇王家坝村,稻田一望无际,禾苗正拔节生长,村支书胡新强满脸喜悦。桃江县通过土地平整扩展耕地面积,马迹塘镇九岗山村增加耕地6.4亩,沾溪镇沾溪村增加耕地15亩,桃花江镇拱头山村增加耕地5亩,平均耕地增加率为2.05%。经平整后的水田,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耕作条件,流转租赁费用普遍比未平整的水田高50至80元/亩,这些增加的收入部分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建后管护。土地平整后,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方便机械作业,提高了水肥供给率,在翻耕、收割、除草等方面降本增收120元/亩,经统计对比平均增产50公斤/亩,农业生产直接增收128元/亩,直接降本增收248元/亩,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沅江市率先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智慧农业示范相结合,草尾镇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000亩,共计投入2000万元。今年,基地按数字化技术方案管理早稻,经省级测产验收,亩产达505.7公斤,比常规种植模式亩产增加15.4%,并可实现每季少施一次药、少追一次肥,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据了解,2019年至2021年,我市共建成高标准农田91.29万亩,财政投资共计14.59亿元。改扩建塘(坝)445口、小型拦河坝137座,衬砌渠道1220公里,新修机耕路536公里,泵站367处,进一步为粮食稳产增产创造条件。这些措施的实施使项目区地力平均提升0.5个等级,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95%以上,粮食生产能力提升90公斤/亩左右,有效地促进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减量增效。与此同时,我市围绕“一县一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支持粮食和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南县的万亩稻虾示范基地、桃江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大通湖生态米业种植基地发展喜人。

如今,走在我市乡村田间地头,处处都能看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田园风景。

来源:益阳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