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清官动容
发布时间:2014-05-04 00:00 作者: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清官信仰,我一直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奇特现象:呼唤 清官的时代,必定是一个缺乏公正的时代,人们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清官,在不论多么糟糕的时代,都能透视到官场的良知。清官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广有市场,包 拯、海瑞凡此种种,即使引车卖浆者都能为你津津乐道一番。“清官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似乎每个普通老百姓心中都有自己的盘算。

  有一天偶然看到一张光碟《七品芝麻官》,母亲非要看。 从小听她唱:“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老人家想必喜欢这类清正廉洁的故事。我一直以为这句耳熟能详的唱词是包龙图、海瑞之类著名清官的口头 禅,后来在母亲的嗔怪中才渐渐知道,这是另一个为民请命的清官唐成的座右铭。而母亲常哼的就是豫剧《七品芝麻官》中县令唐成的唱词。

  在并不遥远的16世纪,严嵩当道炙手可热,其妹“一品 诰命夫人”严氏打杀平民。清苑县知县唐成为官清廉,一上任就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按院的官员们见被告原告各有后台,不敢审问。唐成为民请命,得罪权贵,几 乎是九死一生。喜剧自然是要皆大欢喜的。高潮就在唐成庭审严氏的场景。卡在“定国公与严嵩”的政治斗争之间,在法律正义和前程命运艰难的选择之间,在个人 处境和法律尊严剧烈冲突之间,“丑角”唐成巧用智慧,借助证据让严氏顾此失彼,最终当庭撒泼,竟无人敢动。最后,唐成摘下乌纱,大吼“当官不为民做主,不 如回家卖红薯……”

  我突然觉得坐在沙发上的母亲,忽而笑声连连,忽而沉默不语。侧头看她,却发现老人家已热泪纵横。一个关于清官的喜剧,她竟看出泪来,这真是我始料未及的。

  最近,电视里正在热播《焦裕禄》,母亲也要看。焦裕禄 初到兰考县,当地正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灾民纷纷逃离兰考。人们调侃的“兰考路线”就是一条充满苦难的逃荒路。在饥饿困难面前,上至领导干 部,下至普通农民都已经滋生了绝望情绪。焦裕禄硬是拖着被肝癌折磨的病躯,靠着自己的热情和身先士卒,带领干部和百姓取得了战胜“三害”的胜利。

  然后我发现,这次流泪的不只她,还有我,还有一旁默默 盯着电视的丈夫。我们谁也不说话,任凭眼里的泪光闪烁,最后滚落在地。只是在最不经意间的眼光接触,沉默中似乎已经交换了心中的情愫。习惯在饭后海吹一番 的丈夫,也眉头紧锁,愁云密布。习惯了为生活而奔忙的现代人,难得会有一次眼泪的洗礼,这更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汹涌,对一个时代的缅怀,对一类人的 注目礼。

  母亲常说,未曾经历,不会懂得。她的眼泪中包含着对自 己青春的留恋,对一个时代的感慨吧。毕竟,当焦裕禄的故事广为传颂时,她还在读初中。而丈夫的眼泪,似乎更多为好人的不幸,深有感喟,他总说“善有善报” 的伦理。而我,一个纪检干部,如醍醐灌顶一般发觉,我为什么为清官而哭。是的,我懂了为什么《包公案》能在历史中上演千年不衰,为什么《海瑞罢官》在近五 百年后仍能让人感动不已。

  清官,或者说,清官文化,是一个叫人泪流满面的事实。

  它使孤独的坚守者说不出的感动和痛苦找到了归宿,它让 试图贪争者领受良知与正义的煎熬,它叫伸手寻租权力者终日戚戚,惶惶不安。这种铁骨铮铮、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足以拔出我们已经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犹豫和疑 惑。清官就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每个人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清官就像一块磨石,砥砺着我们更快更亮;清官就像是一座丰碑,为我们指引着方 向,在遍地诱惑,充满干扰的时代中,不至于迷失。

  海瑞、唐成、焦裕禄、孔繁森……他们就像是一枚枚黄金 钥匙,打开每个人深锁的心门,走进来,走出去,发现这个曾被我们误会的世界,还有坚守良知和道德的同类。清官的痛苦和喜悦,是可以与每个人分享的。在经济 唱主角的时代里,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关于良知和道德的底线,依然可以寻到奉献、品德的高地,为我们心中那点自认为已被孤立的良心,寻得一份归属。在这个再也 没有比陌生更让人熟悉的时代里,人与人就像彼此隔绝的孤岛。我们往往总是选择谁也不相信。但清官的存在,对清官的感动,却凝聚着我们共同的经验和文化认 同。由此,我们才能相信我们一直精神相通、休戚与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