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经过几轮紧张竞拍,赫山区泉交河镇祥云村刚挂网的4230亩“数字”耕地全部实现流转。开始还很担心这么多地会不会租不出去的村党总支书记陈建华,得知喜讯后开心地说:“没想到‘数字’土地这么俏,一下子全都租出去了。”
陈建华介绍,这4230亩耕地被分摊成了10个项目,竞拍时,最热门的一个项目有7人同时竞价,最多的出价21次。其中,17号竞拍实现溢价180元,以400元每亩的价格成交,成为全村“最贵”的地块。
自实行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后,这样的场景,多次在赫山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上演。“以前,农民经常为土地流转不出去发愁,种粮大户又为租不到合适的耕地着急。实行改革后,这两个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赫山区委书记周卫星说。
现实倒“逼”改革 四大难题成为发展“拦路虎”
为什么要改革?当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周卫星回答:“这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改革。”他表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40年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很好地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发展,一些新的矛盾逐渐显露。“矛盾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周卫星边掰指头边分析,一是土地“碎片化”问题。第二轮土地延包大多采取“肥瘦搭配”的分田方式,形成了大量细碎分散、大小不均的“巴掌田”“补丁田”,“一亩三分地”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二是种粮积极性降低的问题。随着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人力成本水涨船高,农民家庭或散户经营种植双季稻效益明显下降,影响种粮积极性。三是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提质难的问题。土地确权颁证后,丘块田界基本固定,不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期提质改造,改造后的田块难以达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等要求。四是“人地矛盾”的问题。随着“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的继续实施和新一轮土地承包权的延期,农村“有人无田、有田无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一方面,四大难题成了摆在农业发展面前的“拦路虎”,制约着农村土地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作为全国农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赫山区不仅肩负着更好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重任,而且必须积极思考和探索解决农村将来谁种田、怎样更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和科学种田、怎样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活力等系列问题。“难题和重任叠加,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这个现实倒逼着我们必须改革。”周卫星认为,对于改革,国家有政策,省里有支持,市里有要求,农民有期盼,是大势所趋。因此,赫山区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新一轮土地改革中率先“破题”,先行先试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政府因势利导试点先行逐步找到“最优解”
“为什么是‘土地数字化’改革,而不是别的什么改革?”改革伊始,作为学农出身,一直在农业系统工作,现在又分管农业的区领导,赫山区副区长蔡丽环经常被问到,也经常琢磨这个问题。她和其他区领导讨论得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
为寻找“最优解”,大家无数次研读“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省政府《益阳市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等文件;多次外出参观学习,借鉴经验;常常与专家、学者、村干部、农民交谈和讨论……“我们逐步达成共识,认为释放土地活力是改革的关键,‘数字化’也许是一条可行之路。”蔡丽环说。
在达成一致意见后,赫山区决定启动改革工作。为争取上级支持,经多方努力,赫山区申报成为了全省首个土地数字化改革试点单位。2021年10月,按照“依法依规、群众自愿、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原则,赫山区出台《赫山区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实施方案》,选定泉交河镇5个村,正式启动改革试点。
怎么样实现土地数字化?赫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谢三喜介绍,就是把农户家庭承包的土地进行数字化登记,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网招标,租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此实现“三化、三变、三增”,即土地数字化、交易市场化、程序规范化,小田变大田、村民变股东、农业变实业,农户、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方增收。
“‘数字化’是什么,听都没听过”“改革也有风险吧”“那我的地是不是被收归村里了”……在首批选定试点的新松树桥、菱角岔等5个村,当村民听到“数字化”这个新概念时,满是疑问和不解,部分村民产生“村里要收回我的地”的误解,对改革持观望、怀疑甚至抵制态度的大有人在。
为打消群众顾虑,赢得群众支持,赫山区委书记、区长靠前调度,区人大办点推进,区、镇、村三级集中举行屋场会,各级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