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旱灾对全市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影响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3-08-19 00:00 作者: 来源:市委农村部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我市遭遇历史罕见的旱情灾害,对全市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规模经营造成严重影响。近日,市委农村部全体班子成员分成三个调研组,对8个区县(市)21个乡镇(街道)26家种养大户、土地流转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受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市农业规模经营大户普遍受灾严重,后续影响不容乐观,救灾补损刻不容缓。

  一、我市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受灾情况

  据综合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等单位情况,截止8月15日,全市作物受旱面积206.3万亩,其中轻旱面积95.3万亩,重旱面积81.9万亩,干枯作物面积29.1万亩;缺水水田28.3万亩,缺墒旱地26.7万亩;因旱饮水受影响人口51万余人,受影响大牲畜25.7万头;河道断流330条,水库干涸176座。其中,我市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因灾受损情况严重,突出表现在:

  一是受灾面积大。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市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受灾面积达88.7万亩,湖区、丘岗区、山区均不同程度受灾,山丘区受灾尤其严重,山丘区大户受灾面积占全市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受灾面积的60%以上。安化县江南镇通过土地信托流转的1.3万亩茶园全部受灾,4960亩新开茶园失收,300亩高山茶园枯绝。桃江县27个合作社种植的5.9万亩水稻和蔬菜,重旱面积达3.4万亩,绝收0.9万亩。

  二是受灾品种广。从调查的26家种养大户、土地流转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有96%的规模经营大户受灾,几乎涵盖所有种养业农产品,水稻、水产、禽畜、竹木、水果、花卉苗木等普遍受灾,茶叶、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损失尤为惨重。大通湖天鑫农业先科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南瓜、辣椒、丝瓜、韭菜和养殖的鱼等普遍受灾;7000亩水稻有4000亩严重减产。南县祥泰蔬菜专业合作社200亩卷心菜受灾后,先后改种冬瓜、娃娃菜,均因灾受损,几乎颗粒无收。

  三是灾害损失重。据农业部门统计,截止目前,旱灾已造成经济损失7.2亿元,其中种植业5.2亿元,养殖业2亿元。从调查情况来看,规模经营大户损失更为严重,受害程度更高,占全市农业经济损失的比重达58%左右。粮食经营大户种植的一季稻约30%已绝收,50%将减产30%以上。如资阳区中正粮食种植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3970亩水稻,亩均损失600元,总体损失260万。桃江县湘桃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1.1万亩水稻,受灾严重的7000亩,其中绝收5000亩,损失500万元以上。蔬菜经营大户种植的蔬菜约40%已绝收,60%减产四成以上,加上蔬菜未纳入农业保险范畴,蔬菜经营大户无法从保险公司获得补偿,损失更为严重。如沅江市草尾镇浪拔湖韭菜专业合作社600多亩基地的韭菜几乎全部干枯,损失达150万元以上。

  虽然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受灾严重,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抗灾自救上大部分农业规模经营大户由于技术水平高、资金实力强、设备设施好等原因,抗灾自救能力更强,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明显。比如大通湖区王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地里铺设水管,应用滴灌技术,抗旱效果很好,韭菜、苦瓜产量和质量均未受严重影响,他们抓住市场机遇,极大地促进了发展。此次调研的大部分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在本次抗旱中投入了至少10万元的抗旱资金,对减少农业农村因旱受灾损失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自救。比如位于会龙山街道的绿箭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200元/口的打井补贴鼓励社员打井自救,发动社员投工投劳疏通沟管渠道,有效减少了经济损失。

  二、旱灾对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影响

  严重旱情对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及产业发展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陆续显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防范,积极应对。

  一是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双下降”。旱灾使各规模经营大户产量下降,同时,由于高温少雨,大部分农产品质量下降。 如安化县江南镇、马路镇是安化黑茶的重要原料基地,今年新开高山茶园几乎全部枯死,2—3年的茶园枯死60%,老茶园要恢复到去年的生产能力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安化县富民食用菌合作社有基地300余亩,菌棒240万个,其中100亩80多万个菌棒全部枯死,其余减产30%以上。桃江县鸬鹚渡镇联达水果玉米种植合作社350亩水果玉米收成仅一成,由于质量下降,原来每公斤3.5元,现在仅卖到1.2元。大通湖天鑫农业先科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的500亩南瓜因高温少雨,亩产产量不足800公斤,同比减少1700公斤以上,且甜度、色度、成熟度均达不到要求,外销基本停滞。

  二是农业经营大户投资信心严重受挫。相比其他自然灾害,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具有普遍性和毁灭性,一些经营大户血本无归。如今年安化茶叶种植的直接损失平均每亩2000元以上,加上人工及抗旱投入,每亩损失在5000元以上,且引发生产能力下降、市场份额丢失等连琐反应,大户、农业公司的信心受挫,对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观望徘徊。今年5月,湖南盛朝黑金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信托公司与江南镇尖山村签订了流转1000亩土地的意向合同,旱情发生后,企业打起了退堂鼓。香港39铺在江南镇锡潭村流转的390亩茶园基地枯死近60%,企业撤资意向明显,30年的流转合同仅履行了2年,如果企业撤出,将留下不少隐患。

  三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能力下降。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去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16元,目前我市116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成员19.5万人,带动农户39.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0.2%。由于我市农业规模经营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三者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次旱情不仅造成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社生产受阻、成本增加,农户利益也受到较大影响,加上经济作物棉花、蔬菜、茶叶损失重,农户基地务工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明显收窄。沅江市挂角蔬菜专业合作社往年蔬菜成熟季节,需要聘请周边农民进行采摘,高峰时采摘工每天可收入200元左右,今年干旱使合作社产量大大降低,不仅聘请人员减少,而且可采摘蔬菜数量下降,采摘工平均每天收入仅30余元,下降85%。大通湖区12.8万亩棉花有12.1万亩受灾严重,农户损失超过6000万元,人均减收约600元。

  三、几点建议

  (一)狠抓当前抗旱工作,全力减轻损害。抓好水资源科学调度,本着“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调度水资源,把规模经营大户作为重点调度,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多途径开辟水源,想方设法寻找新的水源,应急性打井、挖泉,建蓄水池蓄集水源。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限制高耗水行业用水。加强对水库山塘、提水机埠的日常管理,抓紧水利灌溉工程修复和渠道清淤排杂。强化部门联动,确保抗旱用电、用油需要。

  (二)大力发展秋冬农业,弥补当季损失。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旱情持续,部分地方蔬菜、棉花等当季作物减产已成定局。要把秋冬季农业生产作为抗旱救灾的决胜之战来打,提前谋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发动,抓好农资供应,狠抓面积落实,加强技术服务,把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各职能部门要迅速与农业规模经营大户主动对接,在旱情缓解后,指导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迅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抢种耐旱作物和市场抢手作物。同时做好跟踪服务,提供相应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指导,帮助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弥补旱灾损失。省政府8月16日已召开会议,建议市政府近期召开全市秋冬农业生产工作会议进行专题部署。

  (三)积极向上汇报衔接,争取上级资金。我市财力有限,靠地方财政无法对受灾大户进行有效的扶持救助。发改、财政、民政、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旱灾救济资金和项目。在抗旱救助上,要向规模经营大户倾斜,实行重点扶持救助;对大户的扶持坚持以项目投入为主,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充分调动大户投入积极性,提振大户信心,缓解大户资金压力,积极帮扶大户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尽快恢复生产经营,减少整体损失。

  (四)不断强化金融服务,增强发展后劲。调研中,大部分规模经营大户反映因旱灾损失严重,急需资金支持。各金融机构要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和重点,加大对全市抗旱工作特别是规模经营大户抗旱自救的支持力度,实施贷款手续从简、贷款利率从优、还款期限从宽的绿色通道,对因灾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要按规定给予展期、缓收利息等支持。同时,要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扶持机制。各级政府要主动介入,与保险公司沟通协调,改变保险公司被动理赔的工作方式,督促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主动调研旱情,对接大户,快速理赔。对受灾比较严重并且集中的水稻、玉米、棉花等农产品,尽快建立起旱灾受损理赔绿色通道,提高理赔效率,最大最快的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要积极扩展农业保险内容,充分利用全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契机,加快推进包括蔬菜、茶叶在内的新型农业保险险种,提高农业保险产品覆盖面,降低大户经营风险,促进我市农业规模经营发展。

  (五)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抗旱能力。从本次受旱情况来看,设施农业对提高农产品抗灾害能力作用明显。调研中设施农业发展较好的几个合作社利用较少的水源不仅能够保证日常灌溉,而且由于产品价格上涨获利超出往常数倍。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示范带动、项目奖补等方式,引导鼓励规模经营大户提升农业设施化水平。特别是要针对抗旱工作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积极组织实施节水灌溉项目,努力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益。

  (六)统筹防汛抗旱工作,增强抗旱能力。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抗旱意识和水平。这次抗旱救灾过程中,暴露出干部群众、规模经营大户抗旱意识不高、经验不足等问题。大多数基层干部因惯性思维,把防汛看得过重,忽视了近年来旱情频发的新形势、新变化,没有把抗旱放到与防汛一样的高度来认识。一些地方在旱灾发生前为应对防汛,把山塘水库水位放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情。建议今后要在抗旱培训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干部群众防旱抗旱意识,增强防旱抗旱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当前存在着山塘水库蓄水功能不足、沟港渠道淤塞不畅、机埠电排严重老化等情况,严重削弱了农田水利设施防灾抗灾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类项目,动员广大农民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功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