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道路探究之一 合作社发展壮大瓶颈何在
发布时间:2013-06-06 00:00 作者: 来源:市委农村部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市就有了农民合作组织。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合作组织逐步正规化,并迅速蓬勃发展。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道路上,也凸显出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现状:合作社蓬勃发展,小生产对接大市场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接变幻莫测的大市场,是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根本原因。

  上世纪末,安化县有柑桔面积5.2万亩,年产量达5万吨。而安化柑桔商品率低,品种混杂、品质退化、桔树老化,有40%的低产果园,加上产品档次不高、没有品牌,竞争力弱,柑桔商品率仅40%左右。1997年,全国柑桔大丰收,安化柑桔有近2000吨无人采收,烂在园里。

  建立合作组织,架起购销金桥。2000年10月,安化县柑桔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在政府的帮助下,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6条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并注册了阿香品牌商标,帮助农民对接变幻的大市场。安化县阿香柑桔专业合作社成立至今,每年统一外销柑桔15000多吨,支付桔农收购款2500多万元,在它的带动下,安化县柑桔商品率由40%提高到95%。“阿香”是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典型。

  到21世纪初,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成为全省、甚至全国学习的榜样。2004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观摩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参观了资阳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桃花江竹制品生产合作社。2006年,全国马铃薯年会现场在我市召开。
截至目前,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0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882个,专业合作社成员19万人,带动农户38.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7%。2012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总额53.5亿元,可分配盈余5.2亿元,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增收166元,增加农村就业岗位1.2万个,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引擎。

  困境:各类难题凸显,发展后劲不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融资贷款难。“融资贷款难,成为制约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市委农村部经管处副主任夏运松说,我市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几个核心成员出资,一般成员只以土地或者向合作社交售产品作为入社资格,能出资、肯出资、敢出资的人很少。而且,由于合作社创办门槛低,自身运作不规范,有关职能部门认识不到位,合作社的地位难被认同,金融支持、税收、电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很难落实,也申请不到银行贷款。

  对此,资阳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卫华深有体会。去年,他与几名伙伴联合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研发了育苗基质,颇受市场欢迎,但是其他社员却不愿意集资发展,也无法从银行贷款,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

  内部管理不到位,运营机制不规范。夏运松介绍,有些人办社目的不纯,想依靠合作社套取国家项目资金,不少合作社只有营业执照,无办公场地或是注册资金与实际出资不符,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不能真正为农业发展服务。前年,资阳区就有人喂养了一百来头生猪,通过注册专业合作社的途径,在省里找关系套取了20万元扶持资金,装入个人的腰包。同时,有一些合作社组织制度不健全,理事会、监事会不能起到日常管理作用,许多普通社员对于本合作社的股金设置、扶持款项、盈余情况等重要事务并不知晓。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力、竞争力不强,难以成规模、上档次。

  专业人才“贫血”,社员素质不高。“我市绝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成员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很少。”夏运松说,一方面,由于工资待遇及思想认识等问题,真正的人才并不愿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仍然依靠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许多合作社在创立时只考虑合作形式,不考虑合作内容,致使大多数合作社是“老板型”,在强势“领办”方式下,很难吸引人才,制约了合作社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快速、健康发展,培养吸纳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